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3页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车载通讯服务器简介 | 第11-12页 |
1.2.1 通讯服务器简介 | 第11页 |
1.2.2 车载通讯数据库简介 | 第11-12页 |
1.2.3 通讯协议简介 | 第12页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组织结构 | 第12-13页 |
第2章 车载通讯服务器相关技术 | 第13-24页 |
2.1 软件开发平台简介 | 第13-16页 |
2.1.1 Visual Studio 2010 简介 | 第13-14页 |
2.1.2 SQL Server 2008 简介 | 第14-16页 |
2.2 多线程技术 | 第16-18页 |
2.2.1 多线程技术简介与优点 | 第16页 |
2.2.2 线程的创建 | 第16-18页 |
2.3 TCP/IP 协议及 Socket 通信 | 第18-22页 |
2.3.1 TCP/IP 协议 | 第18-19页 |
2.3.2 Socket 通信 | 第19-22页 |
2.4 IPv6 简介 | 第22-23页 |
2.4.1 IPv6 概述 | 第22页 |
2.4.2 IPv6 相比 IPv4 的优势 | 第22-2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车载通讯服务器的设计与实现 | 第24-40页 |
3.1 车载信息系统整体部署结构 | 第24-25页 |
3.2 车载通讯服务器的总体功能 | 第25-26页 |
3.3 需求分析 | 第26-31页 |
3.3.1 系统需求分析 | 第26-27页 |
3.3.2 功能需求分析 | 第27-28页 |
3.3.3 数据流程 | 第28-31页 |
3.3.4 实体关系图 | 第31页 |
3.4 车载通讯服务器的设计 | 第31-35页 |
3.4.1 服务器的主线程 | 第32页 |
3.4.2 车载网关子线程 | 第32-33页 |
3.4.3 管理子线程 | 第33-34页 |
3.4.4 移动客户端子线程 | 第34-35页 |
3.5 同时支持 IPv4 与 IPv6 的 Socket 通信 | 第35-39页 |
3.5.1 同时支持 IPv4 和 IPv6 的 Socket 概述 | 第36-3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4章 车载通讯数据库的设计 | 第40-49页 |
4.1 车载通讯数据库的总体概述 | 第40页 |
4.2 数据库中各表的详细设计 | 第40-46页 |
4.2.1 车辆信息 | 第41-42页 |
4.2.2 车主信息 | 第42-43页 |
4.2.3 车载网关信息 | 第43-45页 |
4.2.4 历史操作查询表 | 第45-46页 |
4.3 车载信息系统数据库的扩展 | 第46-47页 |
4.4 数据库操作 | 第47-48页 |
4.4.1 ADO 技术简介 | 第47页 |
4.4.2 ADO 使用的基本流程 | 第47-4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5章 车载信息系统通信协议设计 | 第49-60页 |
5.1 通信协议设计概述 | 第49-50页 |
5.2 车载通讯服务器与移动客户端之间的通信协议设计 | 第50-56页 |
5.3 车载通讯服务器与车载网关之间的通信协议设计 | 第56-57页 |
5.4 通信协议的验证 | 第57-60页 |
5.4.1 协议验证工具 | 第57-59页 |
5.4.2 SPIN 的应用 | 第59-60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0-62页 |
6.1 总结 | 第60-61页 |
6.2 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