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引言 | 第13-16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6-43页 |
2.1 汽车车身用铝合金板材概述 | 第16-17页 |
2.2 6xxx系铝合金的概述 | 第17-20页 |
2.2.1 6xxx系铝合金中各元素的作用 | 第17-19页 |
2.2.2 6xxx系铝合金的时效析出行为 | 第19-20页 |
2.2.3 国内外的生产现状 | 第20页 |
2.3 铝合金的织构 | 第20-31页 |
2.3.1 织构的表示方法 | 第21-23页 |
2.3.2 铝合金中的轧制织构 | 第23-28页 |
2.3.3 铝合金中的再结晶织构 | 第28-31页 |
2.4 6xxx系铝合金板加工过程中的组织及织构 | 第31-37页 |
2.4.1 铸态及均匀化态组织及织构 | 第32-33页 |
2.4.2 热粗轧态组织及织构 | 第33页 |
2.4.3 热精轧态组织及织构 | 第33-34页 |
2.4.4 中间退火态组织及织构 | 第34-35页 |
2.4.5 冷轧态组织及织构 | 第35-36页 |
2.4.6 固溶再结晶态组织及织构 | 第36-37页 |
2.5 合金元素对6xxx系铝合金织构的影响 | 第37页 |
2.6 织构与深冲性能 | 第37-40页 |
2.6.1 6xxx铝合金板材的深冲性能 | 第37-39页 |
2.6.2 织构与r值 | 第39-40页 |
2.7 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40-43页 |
2.7.1 研究内容 | 第40-41页 |
2.7.2 研究方案 | 第41-42页 |
2.7.3 研究意义和目标 | 第42-43页 |
3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43-50页 |
3.1 实验材料的制备及热处理 | 第43-45页 |
3.1.1 薄板轧制 | 第44页 |
3.1.2 合金的热处理 | 第44-45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5-48页 |
3.2.1 力学性能测试 | 第45-46页 |
3.2.2 电导率测试 | 第46-47页 |
3.2.3 微观组织的观察与分析 | 第47页 |
3.2.4 织构测定 | 第47-48页 |
3.3 r值模拟 | 第48-50页 |
4 AA6111合金在典型热加工过程中组织及织构的演变 | 第50-63页 |
4.1 热加工工艺路线 | 第50-51页 |
4.2 组织演变 | 第51-53页 |
4.3 织构演变 | 第53-61页 |
4.4 AA6111合金热加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61-6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5 AA6111合金热加工工艺优化研究 | 第63-96页 |
5.1 冷轧工艺优化 | 第63-70页 |
5.1.1 制备方法 | 第63-64页 |
5.1.2 力学性能表征 | 第64-65页 |
5.1.3 显微组织表征 | 第65-67页 |
5.1.4 再结晶织构表征 | 第67-70页 |
5.1.5 轧制几何因子对织构的影响 | 第70页 |
5.2 中间退火工艺优化 | 第70-83页 |
5.2.1 制备方法 | 第71页 |
5.2.2 力学性能表征 | 第71-72页 |
5.2.3 显微组织演变 | 第72-77页 |
5.2.4 织构演变 | 第77-80页 |
5.2.5 织构对r值的影响 | 第80-81页 |
5.2.6 屈服强度和织构的关系 | 第81-82页 |
5.2.7 第二相颗粒和冷轧织构对再结晶织构的影响 | 第82-83页 |
5.3 固溶工艺优化 | 第83-94页 |
5.3.1 制备方法 | 第83-84页 |
5.3.2 力学性能表征 | 第84页 |
5.3.3 拉伸断口形貌分析 | 第84-85页 |
5.3.4 再结晶显微组织表征 | 第85-87页 |
5.3.5 再结晶织构表征 | 第87-88页 |
5.3.6 固溶过程中的析出及组织演变 | 第88-93页 |
5.3.7 加热速率对再结晶组织及织构的影响 | 第93-9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6 新型6xxx系铝合金成分设计及固溶时间优化 | 第96-133页 |
6.1 新型6xxx系铝合金的成分设计 | 第96-98页 |
6.2 加工工艺 | 第98-99页 |
6.3 显微组织表征 | 第99-115页 |
6.3.1 铸态组织 | 第99-102页 |
6.3.2 均匀化组织 | 第102-104页 |
6.3.3 热轧组织 | 第104-106页 |
6.3.4 中间退火组织 | 第106-111页 |
6.3.5 冷轧组织 | 第111-115页 |
6.4 固溶时间优化 | 第115-131页 |
6.4.1 固溶时间对性能的影响 | 第115-117页 |
6.4.2 固溶时间对显微组织的影响 | 第117-125页 |
6.4.3 固溶时间对织构的影响 | 第125-131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31-133页 |
7 新型6xxx系铝合金组织和性能随成分的演化规律 | 第133-152页 |
7.1 加工工艺 | 第133页 |
7.2 力学性能表征 | 第133-137页 |
7.3 再结晶组织表征 | 第137-141页 |
7.4 织构演变 | 第141-148页 |
7.4.1 热轧织构 | 第141-142页 |
7.4.2 中间退火织构 | 第142-144页 |
7.4.3 冷轧织构 | 第144-145页 |
7.4.4 再结晶织构 | 第145-148页 |
7.5 r值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148-150页 |
7.6 本章小结 | 第150-152页 |
8 富Fe相浓度较低的新型6xxx系铝合金热加工工艺优化研究 | 第152-176页 |
8.1 加工工艺 | 第152-153页 |
8.2 力学性能表征 | 第153-155页 |
8.3 显微组织演变 | 第155-163页 |
8.3.1 一次冷轧组织 | 第155-156页 |
8.3.2 中间退火组织 | 第156-160页 |
8.3.3 二次冷轧组织 | 第160页 |
8.3.4 固溶淬火组织 | 第160-163页 |
8.4 织构演变 | 第163-168页 |
8.4.1 一次冷轧织构 | 第163-164页 |
8.4.2 中间退火织构 | 第164-165页 |
8.4.3 二次冷轧织构 | 第165-167页 |
8.4.4 再结晶织构 | 第167-168页 |
8.5 r值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168-169页 |
8.6 工艺一和工艺二的对比分析 | 第169-175页 |
8.6.1 力学性能对比 | 第169-172页 |
8.6.2 显微组织对比 | 第172-173页 |
8.6.3 织构对比 | 第173-175页 |
8.7 本章小结 | 第175-176页 |
9 结论与展望 | 第176-179页 |
9.1 结论 | 第176-177页 |
9.2 创新点 | 第177-178页 |
9.3 展望 | 第178-179页 |
参考文献 | 第179-193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第193-199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