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6页 |
1.1 背景 | 第12-13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6页 |
第2章 知识产权服务业的内涵定义与分类 | 第16-20页 |
2.1 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服务业的内涵 | 第16-17页 |
2.1.1 知识产权 | 第16-17页 |
2.1.2 知识产权服务业的内涵 | 第17页 |
2.2 知识产权服务业分类 | 第17-19页 |
2.2.1 代理服务 | 第18页 |
2.2.2 咨询服务 | 第18页 |
2.2.3 知识产权交易服务 | 第18-19页 |
2.2.4 知识产权运用服务 | 第19页 |
2.2.5 知识产权保护服务 | 第19页 |
2.2.6 知识产权信息服务 | 第19页 |
2.2.7 知识产权培训服务 | 第19页 |
2.3 按照知识产权的具体分类其服务业范畴的划分 | 第19-20页 |
第3章 知识产权服务业人才定义与分类 | 第20-25页 |
3.1 知识产权服务业人才定义 | 第20-21页 |
3.2 知识产权服务业人才主要特征 | 第21-23页 |
3.3 知识产权服务业人才具体分类 | 第23-25页 |
3.3.1 专利代理人 | 第23页 |
3.3.2 商标代理人 | 第23页 |
3.3.3 版权经纪人(也称版权代理人) | 第23-24页 |
3.3.4 知识产权律师 | 第24页 |
3.3.5 专利律师 | 第24页 |
3.3.6 技术经纪人 | 第24页 |
3.3.7 技术转移(交易)专员 | 第24-25页 |
3.3.8 无形资产评估师(知识产权评估师) | 第25页 |
3.3.9 专利信息检索分析师 | 第25页 |
3.3.10 知识产权司法鉴定人 | 第25页 |
第4章 人才队伍的基本情况和分析 | 第25-42页 |
4.1 背景 | 第26页 |
4.2 人才队伍的基本情况 | 第26-28页 |
4.2.1 行业基本情况 | 第26-27页 |
4.2.2 法人单位地域分布及人员情况 | 第27-28页 |
4.2.3 从业人员专业水平 | 第28页 |
4.3 不同类别人员情况 | 第28-30页 |
4.3.1 专利代理人与机构情况 | 第28页 |
4.3.2 商标代理人情况 | 第28-29页 |
4.3.3 知识产权律师(含专利律师)情况 | 第29页 |
4.3.4 版权经纪人情况 | 第29页 |
4.3.5 技术经纪人情况 | 第29页 |
4.3.6 技术转移(交易)专员情况 | 第29页 |
4.3.7 知识产权司法鉴定人情况 | 第29页 |
4.3.8 无形资产评估师情况 | 第29-30页 |
4.3.9 专利信息检索分析师情况 | 第30页 |
4.4 我国主要地区知识产权服务业机构与人员基本情况 | 第30-32页 |
4.4.1 北京市知识产权服务业人才拥有与培养情况 | 第30-31页 |
4.4.2 上海市知识产权服务业人才拥有与培养情况 | 第31-32页 |
4.4.3 广东省知识产权服务业及人才发展现状 | 第32页 |
4.5 成长的特点 | 第32-36页 |
4.5.1 服务产业规模大、人员文化程度高 | 第32页 |
4.5.2 人才聚集呈洼地效应 | 第32-33页 |
4.5.3 服务领域进一步扩展 | 第33-34页 |
4.5.4 专利信息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渐成规模 | 第34页 |
4.5.5 建立了专门的知识产权研究与教学机构 | 第34-35页 |
4.5.6 复合型人才需求凸显 | 第35页 |
4.5.7 知识产权培训服务发展潜力巨大 | 第35-36页 |
4.6 成长的原因分析 | 第36-42页 |
4.6.1 各级政府的有效组织与重视 | 第36-37页 |
4.6.2 人才政策的规范制定 | 第37页 |
4.6.3 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驱动 | 第37页 |
4.6.4 知识产权战略的积极推进 | 第37-40页 |
4.6.5 国民知识产权教育以及在职教育体系的初步建成 | 第40-41页 |
4.6.6 智力服务的特殊作用和价值 | 第41-42页 |
4.6.7 广泛地宣传与良好的舆论 | 第42页 |
第5章 美、欧、德、日等发达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人才情况及启示 | 第42-47页 |
5.1 美国基本情况 | 第42-43页 |
5.2 欧盟、奥地利和瑞典等国的情况 | 第43-44页 |
5.2.1 欧盟情况 | 第43-44页 |
5.2.2 奥地利情况 | 第44页 |
5.2.3 瑞典情况 | 第44页 |
5.3 德国基本情况 | 第44-45页 |
5.4 日本基本情况 | 第45页 |
5.5 国外知识产权人才发展的原因和启示 | 第45-47页 |
5.5.1 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较快的人才原因分析 | 第45-46页 |
5.5.2 对我国人才培育的启示 | 第46-47页 |
第6章 知识产权服务业人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47-54页 |
6.1 存在的问题 | 第47-51页 |
6.1.1 人才队伍弱小、数量不大 | 第47-48页 |
6.1.2 人才不足与短缺 | 第48页 |
6.1.3 年龄老化,服务机构和能力弱小 | 第48-49页 |
6.1.4 综合素质偏低、服务单一 | 第49-50页 |
6.1.5 具有国际知识产权司法经验的高层次人才匮乏 | 第50页 |
6.1.6 人才培养模式陈旧,高校招生渠道单一 | 第50-51页 |
6.2 产生的原因分析 | 第51-54页 |
6.2.1 整体规模小、利润低导致本行业人才数量少、服务能力不足 | 第51页 |
6.2.2 业务单一,服务水平和层次较低导致本行业人才服务能力单一 | 第51页 |
6.2.3 创新动力不足、商业转化率低导致本行业人才发展缓慢 | 第51-52页 |
6.2.4 地区间产业与知识产权发展不平衡导致西部人才稀缺 | 第52页 |
6.2.5 工商管理上的领域限制导致本行业企业的服务业务单一 | 第52-53页 |
6.2.6 人才发展评价机制不科学导致行业人才队伍发展缓慢 | 第53页 |
6.2.7 资金不足导致行业人才资源开发缓慢 | 第53-54页 |
第7章 新时期加强知识产权服务业人才培育发展面临的形势与意义 | 第54-58页 |
7.1 新时期知识产权人才工作面临的形势 | 第54-55页 |
7.2 新时期加强知识产权服务业人才工作的意义 | 第55-56页 |
7.2.1 为贯彻落实人才强国战略提供了具体措施 | 第55页 |
7.2.2 为“十三五”人才规划实施提供了具体内容 | 第55页 |
7.2.3 为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提供了具体路径 | 第55页 |
7.2.4 为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提供人力保障 | 第55-56页 |
7.3 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 | 第56-57页 |
7.4 培养目标 | 第57-58页 |
第8章 新时期做好知识产权服务业人才工作的建议与思考 | 第58-67页 |
8.1 指导思想 | 第58页 |
8.2 工作举措 | 第58-62页 |
8.2.1 专利代理人名称和资格考试模式的改革 | 第58-59页 |
8.2.2 商标代理的委托途径及资格要求改革 | 第59页 |
8.2.3 版权经纪人制度建立的建议 | 第59页 |
8.2.4 知识产权律师目前情况及发展建议 | 第59-60页 |
8.2.5 专利律师情况与发展建议 | 第60页 |
8.2.6 技术经纪人的由来及策划 | 第60页 |
8.2.7 技术转移专员的工作建议 | 第60-61页 |
8.2.8 建立无形资产评估师的建议 | 第61页 |
8.2.9 专利信息检索分析师的展望 | 第61-62页 |
8.2.10 知识产权司法鉴定人 | 第62页 |
8.3 对策建议 | 第62-67页 |
8.3.1 增强公众尊重和热爱知识产权人才的意识 | 第62-63页 |
8.3.2 搞好服务业知识产权人才发展的宏观规划 | 第63页 |
8.3.3 因地制宜、有所侧重地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 第63页 |
8.3.4 加大知识产权服务业急需人才开发力度 | 第63页 |
8.3.5 改进知识产权服务人才培养手段 | 第63-64页 |
8.3.6 加强知识产权服务业高端人才培养 | 第64页 |
8.3.7 加大务实型知识产权服务人才培养 | 第64页 |
8.3.8 探索中介机构人才培养新模式 | 第64-65页 |
8.3.9 改革知识产权服务人才评价体系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