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

修井作业中保护裂缝性气藏储层的堵漏工艺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1章 绪论第7-16页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7-9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11页
        1.2.1 裂缝性储层损害方式因素研究进展第9页
        1.2.2 保护裂缝性储层的工作液体系研究进展第9-11页
    1.3 存在的问题第11-12页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2-16页
第2章 裂缝性气藏地质概况及潜在损害因素第16-37页
    2.1 升深、徐深气田地理位置及构造位置第16-18页
        2.1.1 升深、徐深气田地理位置第16-17页
        2.1.2 升深、徐深气田含气层系组合第17-18页
    2.2 储层岩性第18-21页
    2.3 储层物性第21-26页
        2.3.1 储层孔隙度渗透率特征第21-22页
        2.3.2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第22-26页
    2.4 储集空间类型第26-28页
    2.5 储层裂缝特征第28-32页
        2.5.1 野外观察裂缝特征第28页
        2.5.2 裂缝的岩心观察第28-31页
        2.5.3 裂缝测井识别第31-32页
    2.6 温度、压力系统第32-34页
        2.6.1 气藏温度第32-33页
        2.6.2 气藏压力第33-34页
    2.7 地下流体性质第34-37页
第3章 裂缝性储层在修井作业中的损害第37-44页
    3.1 裂缝性储层潜在的损害因素第37-41页
        3.1.1 与储层损害有关的储层特征第37-38页
        3.1.2 固相及液相侵入损害第38-39页
        3.1.3 敏感性损害第39-41页
        3.1.4 无、有机垢损害第41页
        3.1.5 硫沉积损害第41页
    3.2 工区储层损害对气井产能的实际影响第41-42页
    3.3 修井过程中的损害分析第42页
    3.4 小结第42-44页
第4章 堵漏材料的性能测试第44-60页
    4.1 实验目的第44页
    4.2 实验环境及仪器第44页
    4.3 实验原理第44-47页
    4.4 室内实验第47-60页
        4.4.1 实验用材料第47-48页
        4.4.2 实验配方第48-53页
        4.4.3 实验步骤第53页
        4.4.4 实验结果评价第53-60页
第5章 裂缝性固化水堵漏体系及堵漏实验第60-80页
    5.1 裂缝性固化水堵漏体系的提出第60页
    5.2 裂缝性固化水堵漏物理模型第60-64页
        5.2.1 裂缝堵漏模型理论原理第60-62页
        5.2.2 人工裂缝模型的制备第62-64页
    5.3 堵漏实验第64-80页
        5.3.1 实验目的第64页
        5.3.2 实验仪器第64页
        5.3.3 实验原理第64-65页
        5.3.4 固化水流变性能测试第65页
        5.3.5 固化水与CFTD-1-1的配合第65-66页
        5.3.6 实验材料及配方第66页
        5.3.7 实验步骤第66页
        5.3.8 实验结果第66-79页
        5.3.9 堵漏实验评价第79-80页
第6章 裂缝性固化水堵漏体系现场应用第80-87页
    6.1 作业井背景简介第80-81页
    6.2 裂缝性固化水体系性能指标第81-82页
    6.3 裂缝性固化水体系配方第82页
    6.4 配浆工艺第82页
    6.5 压井工艺第82-83页
    6.6 清除工艺第83页
    6.7 应用效果第83-86页
    6.8 小结第86-87页
第7章 结论与建议第87-89页
致谢第89-90页
参考文献第90-9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第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疏水缔合水溶性聚合物P(AM-SA)的合成与性能
下一篇:气源温度及管容对流量计检定精度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