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含氮杂环功能配合物的超分子自组装、表征及性能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符号说明第10-11页
第1章 前言第11-26页
    1.1 超分子化学第11-12页
    1.2 超分子配合物的晶体工程第12-13页
    1.3 含氮杂环配体与过渡金属的超分子自组装第13-20页
        1.3.1 咪唑类配体及其金属配合物第13-14页
        1.3.2 吡嗪类配体及其金属配合物第14-16页
        1.3.3 苯并咪唑类配体及其金属配合物第16-18页
        1.3.4 喹啉类配体及其金属配合物第18-19页
        1.3.5 吡啶类配体及其金属配合物第19-20页
    1.4 含氮杂环配合物功能材料第20-24页
        1.4.1 非线性光学材料第20-21页
        1.4.2 发光材料第21-22页
        1.4.3 磁性材料第22页
        1.4.4 催化材料第22-23页
        1.4.5 生物活性材料第23-24页
    1.5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结果第24-26页
        1.5.1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4页
        1.5.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第24-26页
第2章 实验部分第26-28页
    2.1 实验原料第26-27页
    2.2 测试仪器和方法第27-28页
第3章 咪唑类系列配合物的合成、表征以及电化学性质研究第28-54页
    3.1 以1-烯丙基-1H咪唑为配体的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性能研究第28-40页
        3.1.1 以1-烯丙基-1H咪唑为配体的配合物的合成第28-29页
        3.1.2 以1-烯丙基-1H咪唑为配体的配合物的晶体结构的测定第29页
        3.1.3 以1-烯丙基-1H咪唑为配体的配合物的晶体结构的描述第29-36页
        3.1.4 以1-烯丙基-1H咪唑为配体的配合物的电化学性能研究第36-40页
    3.2 以含苯环的咪唑衍生物为配体的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性能研究第40-53页
        3.2.1 以含苯环的咪唑衍生物为配体的配合物的合成第40页
        3.2.2 以含苯环的咪唑衍生物为配体的晶体结构的测定第40-41页
        3.2.3 以含苯环的咪唑衍生物为配体的晶体结构的描述第41-46页
        3.2.4 以含苯环的咪唑衍生物为配体的电化学性能研究第46-53页
    3.3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4章 吡嗪类金属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质研究第54-82页
    4.1 [M(μ_4-pz25dc)]n(M=Cd,Zn)的合成、表征及光学性质研究第54-63页
        4.1.1 [M(u_4-pz25dc)]n(M=Cd,Zn)的合成第54-55页
        4.1.2 [Cd(u_4-pz25dc)]n晶体结构的测定第55页
        4.1.3 [Cd(u_4-pz25dc)]n的晶体结构描述第55-59页
        4.1.4 [M(μ_4-pz25dc)]_n(M=Cd和Zn)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能的研究第59-63页
    4.2 [Cu(PPh_3)_2Him]Br的合成、表征及光学性质研究第63-67页
        4.2.1 [Cu(PPh_3)_2Him]Br的合成第63-64页
        4.2.2 [Cu(PPh_3)_2Him]Br晶体结构测试第64页
        4.2.3 [Cu(PPh_3)_2Him]Br的晶体结构描述第64-65页
        4.2.4 [Cu(PPh_3)_2Him]Br的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质研究第65-67页
        4.2.5 [Cu(PPh_3)_2Him]Br荧光性质研究第67页
    4.3 含氮杂环Cu、V双金属氧化物合成,表征及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质第67-80页
        4.3.1 含氮杂环Cu、V双金属氧化物合成第67-68页
        4.3.2 含氮杂环Cu、V双金属氧化物晶体结构测定第68-69页
        4.3.3 含氮杂环Cu、V双金属氧化物的晶体结构的描述第69-75页
        4.3.4 含氮杂环Cu、V双金属氧化物非线性光学性质研究第75-80页
    4.4 本章小结第80-82页
第5章 苯并咪唑类金属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性能研究第82-107页
    5.1 N-甲基-1H-苯并咪唑-2-甲酰胺(MBF)配体的合成第82页
    5.2 [Cu(MBF)_2](NO_3)的合成和表征及性能研究第82-89页
        5.2.1 [Cu(MBF)_2](NO_3)的合成第82页
        5.2.2 [Cu(MBF)_2](NO_3)的晶体结构测定第82-84页
        5.2.3 [Cu(MBF)_2](NO_3)的晶体结构的描述第84-86页
        5.2.4 [Cu(MBF)_2](NO_3)的电子吸收光谱第86页
        5.2.5 [Cu(MBF)_2](NO_3)的电化学性质第86-89页
    5.3 [Cu(MBF)_2](Cl)_2的合成、表征及性能研究第89-93页
        5.3.1 [Cu(MBF)_2](Cl)_2的合成第89页
        5.3.2 [Cu(MBF)_2](Cl)_2的晶体结构测定第89-90页
        5.3.3 [Cu(MBF)_2](Cl)_2的晶体结构描述第90-92页
        5.3.4 [Cu(MBF)_2](Cl)_2的电子吸收光谱第92-93页
    5.4 [Ni(MBF)_2](NO_3)_2的合成、表征及性能研究第93-97页
        5.4.1 [Ni(MBF)_2](NO_3)_2的合成第93页
        5.4.2 [Ni(MBF)_2](NO_3)_2晶体结构测定第93页
        5.4.3 [Ni(MBF)_2](NO_3)_2晶体结构描述第93-96页
        5.4.4 [Ni(MBF)_2](NO_3)_2的电子吸收光谱第96-97页
        5.4.5 [Ni(MBF)_2](NO_3)_2的电化学性质第97页
    5.5 Cd(MBF)_2(Br)_2的合成、表征及性能研究第97-101页
        5.5.1 Cd(MBF)_2(Br)_2的合成第97页
        5.5.2 Cd(MBF)_2(Br)_2的晶体结构测定第97-99页
        5.5.3 Cd(MBF)_2(Br)_2的晶体结构描述第99-101页
        5.5.4 Cd(MBF)_2(Br)_2的电子吸收光谱第101页
    5.6 [Co(MBF)_2(H_2O)_2](NO_3)_2的合成、表征和性能第101-106页
        5.6.1 [Co(MBF)_2(H_2O)_2](NO_3)_2的合成第101-102页
        5.6.2 [Co(MBF)_2(H_2O)_2](NO_3)_2的晶体结构的测定第102-103页
        5.6.3 [Co(MBF)_2(H_2O)_2](NO_3)_2的晶体结构的描述第103-105页
        5.6.4 [Co(MBF)_2(H_2O)_2](NO_3)_2的电子吸收光谱第105页
        5.6.5 [Co(MBF)_2(H_2O)_2](NO_3)_2的电化学性质第105-106页
    5.7 本章小结第106-107页
第6章 8-羟基喹啉类稀土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荧光性能研究第107-117页
    6.1 配体的合成第107-109页
        6.1.1     4-N,N-二苯基苯甲醇的合成第107页
        6.1.2 以8-羟基-喹啉作为电子受体的D-n-A衍生物配体的合成第107-108页
        6.1.3 稀土盐的制备第108页
        6.1.4 六配位化合物的制备第108-109页
    6.2 结构分析第109-112页
        6.2.1 元素分析第109-110页
        6.2.2 红外光谱分析第110-112页
    6.3 性能表征第112-116页
        6.3.1 紫外光谱分析第112-114页
        6.3.2 荧光光谱分析第114-116页
    6.4 本章小结第116-117页
结论第117-119页
参考文献第119-126页
致谢第126-12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27-128页

论文共12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增效炔醚合成工艺研究及螺环季酮酸衍生物的合成和生物活性研究
下一篇: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2MnSiO4的制备与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