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18页 |
1 AM真菌与宿主植物的互作 | 第11-12页 |
2 AM真菌与植物的竞争共存作用 | 第12-15页 |
3 AM真菌与植物的竞争排除作用 | 第15-17页 |
4 本研究课题的提出 | 第17-18页 |
第二章 黄帚橐吾的野外菌根生态学特征 | 第18-29页 |
1 前言 | 第1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8-20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18页 |
2.2 试验地概况 | 第18-19页 |
2.3 试验设计 | 第19页 |
2.4 样品采集 | 第19页 |
2.5 样品测定和测定方法 | 第19-20页 |
2.5.1 生物量测定 | 第19页 |
2.5.2 菌根侵染率的测定 | 第19页 |
2.5.3 AM真菌孢子密度的测定 | 第19-20页 |
2.6 数据分析 | 第20页 |
3 结果 | 第20-24页 |
3.1 黄帚橐吾的生物量 | 第20-22页 |
3.2 AM真菌对黄帚橐吾根系的侵染结果 | 第22-23页 |
3.3 孢子密度的测定结果 | 第23-24页 |
3.4 AM真菌侵染率与黄帚橐吾生物量相关性分析 | 第24页 |
4 讨论 | 第24-29页 |
4.1 不同时间、密度条件下AM真菌对黄帚橐吾生物量的影响 | 第24-26页 |
4.2 时间和密度对AM真菌侵染率的影响 | 第26-27页 |
4.3 时间和密度对AM真菌侵染率的影响 | 第27-29页 |
第三章 AM真菌对黄帚橐吾种群和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29-39页 |
1 前言 | 第29页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9-30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9页 |
2.2 试验地概况 | 第29页 |
2.3 试验设计 | 第29-30页 |
2.4 数据分析 | 第30页 |
3 结果 | 第30-35页 |
3.1 黄帚橐吾的密度 | 第30-32页 |
3.2 黄帚橐吾的株高 | 第32-33页 |
3.3 黄帚橐吾优势的伴生物种数 | 第33-34页 |
3.4 AM真菌侵染率与黄帚橐吾株高、孢子密度相关性分析 | 第34-35页 |
4 讨论 | 第35-39页 |
4.1 AM真菌对黄帚橐吾种群的影响 | 第35-36页 |
4.2 AM真菌对黄帚橐吾株高的影响 | 第36-37页 |
4.3 AM真菌对黄帚橐吾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37-39页 |
第四章 温度、种子大小对黄帚橐吾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39-48页 |
1 前言 | 第39-4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40-41页 |
2.1 种子来源 | 第40页 |
2.2 试验设计 | 第40-41页 |
2.2.1 恒温条件下种子萌发 | 第40页 |
2.2.2 变温条件下种子萌发 | 第40页 |
2.2.3 春化处理条件下种子萌发 | 第40-41页 |
2.2.4 种子分级条件下种子萌发 | 第41页 |
2.3 数据分析 | 第41页 |
3 结果 | 第41-45页 |
3.1 不同处理条件下黄帚橐吾种子发芽结果 | 第41-42页 |
3.2 不同处理条件下黄帚橐吾幼苗芽长测定结果 | 第42-43页 |
3.3 不同处理条件下黄帚橐吾幼苗根长测定结果 | 第43-44页 |
3.4 不同处理条件下黄帚橐吾幼苗存活数测定结果 | 第44-45页 |
4 讨论 | 第45-48页 |
4.1 恒温处理对黄帚橐吾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46页 |
4.2 变温处理对黄帚橐吾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46页 |
4.3 春化处理对黄帚橐吾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46-47页 |
4.4 分级处理对黄帚橐吾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47-48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6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项目资助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