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一)研究的背景 | 第10-11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与评述 | 第12-16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三)研究评述 | 第15-16页 |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16页 |
(一)研究的思路 | 第16页 |
(二)研究的方法 | 第16页 |
四、研究的内容及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一)研究的内容 | 第16-17页 |
(二)创新之处 | 第17页 |
五、个案社区介绍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城市社区治理法治化的理论阐述 | 第18-25页 |
一、城市社区治理的相关概念 | 第18-22页 |
(一)城市社区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 第18页 |
(二)城市社区的类型 | 第18-19页 |
(三)治理的含义及相关理论 | 第19-22页 |
二、城市社区治理法治化的含义及理论基础 | 第22-25页 |
(一)城市社区治理法治化的含义 | 第22页 |
(二)城市社区治理法治化的理论基础 | 第22-25页 |
第三章 城市社区治理法治化的历史变迁、现实及原因分析 | 第25-34页 |
一、城市社区治理法治化的历史变迁 | 第25-28页 |
(一)街居-单位二元制的城市社区治理模式 | 第25-26页 |
(二)社区合作制的城市社区治理模式 | 第26页 |
(三)社区自治制的城市社区治理模式 | 第26-28页 |
二、当前城市社区治理法治化的现实 | 第28-31页 |
(一)社区治理法治化存在的法律问题 | 第28-29页 |
(二)社区治理中行政化明显 | 第29-30页 |
(三)社区居民依法参与治理不足 | 第30页 |
(四)社区自治保障机制不健全 | 第30-31页 |
三、城市社区治理法治化存在困境的原因分析 | 第31-34页 |
(一)城市社区治理尚未形成法治化观念 | 第31页 |
(二)城市治理缺乏法治化的实践经验 | 第31-32页 |
(三)研究城市社区治理法治化的理论不够 | 第32页 |
(四)公民自治社区组织发育不良 | 第32-34页 |
第四章 国外城市社区治理法治化模式的借鉴 | 第34-40页 |
一、国外城市社区治理法治化模式的简介 | 第34-37页 |
(一)美国式—自治性社区 | 第34-35页 |
(二)新加坡式—政府主导型社区 | 第35-36页 |
(三)日本式—混合型社区 | 第36-37页 |
二、国外城市社区治理法治化的经验与启示 | 第37-40页 |
(一)国外城市社区治理法治化的经验 | 第37-38页 |
(二)国外城市社区治理法治化的启示 | 第38-40页 |
第五章 对完善城市社区治理法治化的策略构想 | 第40-48页 |
一、及时立改废城市社区治理的法律法规 | 第40-42页 |
(一)及时修订《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 第40-41页 |
(二)尝试为城市社区专门立法 | 第41页 |
(三)健全社区中介组织与非政府性组织的法律法规 | 第41页 |
(四)培养社区领导和居民的法律思想 | 第41-42页 |
(五)建立专业的法治服务队伍 | 第42页 |
二、构建合作共治的社区治理结构 | 第42-44页 |
(一)加强党政部门在社区治理中的服务性 | 第43页 |
(二)党政与社区组织关系转化为指导与合作 | 第43页 |
(三)发挥社区自治机构的重大作用 | 第43-44页 |
(四)治理主体权力划分明确 | 第44页 |
三、完善以党组织为核心的社区治理体系 | 第44-45页 |
(一)对党组织的领导形式进行调整 | 第44-45页 |
(二)注重社区党组织的自身建设 | 第45页 |
(三)充分展示党员的带头示范效用 | 第45页 |
四、健全协商式民主参与的渠道 | 第45-48页 |
(一)树立居民民主参与社区治理的理念 | 第45-46页 |
(二)健全居民民主参与的渠道 | 第46-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附录A L小区有关城市社区治理法治化的调查问卷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58页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