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绪论 | 第8-17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1.2 再入动力学研究情况 | 第9-10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页 |
1.3 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3.1 再入体动力学发展现状 | 第10-13页 |
1.3.2 非线性方程组多解问题研究概况 | 第13页 |
1.3.3 非线性分析方法发展概况 | 第13-14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7页 |
第2章.气动特性工程计算 | 第17-33页 |
2.1 引言 | 第17页 |
2.2 几何特性 | 第17页 |
2.3 轴向力、法向力系数工程计算方法 | 第17-25页 |
2.3.1 旋成体助推器零攻角轴向力系数计算方法 | 第17-21页 |
2.3.2 旋成体弹身法向力系数计算方法 | 第21-25页 |
2.4 组合体轴向力、法向力工程计算方法 | 第25-27页 |
2.4.1 弹身+尾翼组合体法向力系数表达式 | 第25-26页 |
2.4.2 由攻角引起的弹身+弹翼干扰因子计算方法 | 第26-27页 |
2.4.3 弹身+尾翼组合体轴向力系数计算方法 | 第27页 |
2.5 压心系数、力矩系数工程计算方法 | 第27-30页 |
2.5.1 单独弹身的压心系数及俯仰力矩系数计算方法 | 第28-29页 |
2.5.2 单独弹翼压心系数计算方法 | 第29页 |
2.5.3 弹身+尾翼组合体压心系数计算方法 | 第29-30页 |
2.6 工程方法与CFD数值仿真方法对比 | 第30-32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再入运动模型建立 | 第33-48页 |
3.1 引言 | 第33页 |
3.2 坐标系定义及转换关系 | 第33-36页 |
3.3 再入运动方程 | 第36-47页 |
3.3.1 受力模型 | 第36-38页 |
3.3.2 助推器质心动力学及运动学模型 | 第38-39页 |
3.3.3 助推器绕质心动力学及运动学模型 | 第39-45页 |
3.3.4 其他模型 | 第45-47页 |
3.4 再入弹道微分方程组的求解方法 | 第4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4章.再入弹道仿真 | 第48-56页 |
4.1 引言 | 第48页 |
4.2 再入标准弹道仿真 | 第48-50页 |
4.3 再入偏差弹道仿真 | 第50-55页 |
4.3.1 蒙特卡罗方法分析流程 | 第50页 |
4.3.2 阻尼力矩系数偏差弹道 | 第50-54页 |
4.3.3 各种干扰因素偏差弹道 | 第54页 |
4.3.4 各种干扰因素综合作用蒙特卡洛打靶仿真 | 第54-5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5章.再入非线性姿态动力学特性分析 | 第56-81页 |
5.1 引言 | 第56页 |
5.2 单通道非线性姿态动力学特性分析 | 第56-65页 |
5.2.1 二阶自治系统动力学模型 | 第56-57页 |
5.2.2 平衡攻角附近稳定性分析 | 第57-61页 |
5.2.3 平衡攻角附近吸引域分析 | 第61-65页 |
5.3 三通道非线性姿态动力学特性分析 | 第65-77页 |
5.3.1 非线性耦合姿态动力学模型 | 第65-68页 |
5.3.2 非线性模型平衡点的数值解 | 第68-73页 |
5.3.3 非线性模型平衡点稳定性分析 | 第73-77页 |
5.4 再入姿态动力学分岔特性分析 | 第77-79页 |
5.4.1 助推器再入姿态动力学中的分岔现象 | 第77-7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第6章.基于模态预示的子级落点散布估计方法 | 第81-90页 |
6.1 引言 | 第81页 |
6.2 各姿态运动模态等效受力分析 | 第81页 |
6.3 基于姿态运动模态的助推器再入散布分析 | 第81-85页 |
6.3.1 质心运动简化模型 | 第81-83页 |
6.3.2 弹道散布及落区估计 | 第83-85页 |
6.4 不同落区估计方法对比 | 第85-87页 |
6.5 落区散布影响因子分析 | 第87-89页 |
6.5.1 质心纵向偏移影响分析 | 第88-89页 |
6.5.2 阻尼力矩系数偏移影响分析 | 第89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第7章.总结和展望 | 第90-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95-96页 |
致谢 | 第96-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