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初任教师入职适应叙事研究--以N市K中学为例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35页 |
第一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10-13页 |
一、客观缘由 | 第10-11页 |
二、主观缘由 | 第11-13页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一、理论意义:丰富教师入职阶段相关理论 | 第13-14页 |
二、实践意义:提升初任教师适应性,稳定教师队伍 | 第14-15页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第15-35页 |
一、“适应”概念 | 第16-18页 |
二、教师适应的影响因素 | 第18-28页 |
三、提升教师适应能力的对策 | 第28-31页 |
四、研究评析 | 第31-34页 |
五、结论 | 第34-35页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35-47页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第35-36页 |
第二节 研究内容 | 第36-37页 |
第三节 理论基础 | 第37-40页 |
一、适应理论 | 第37-39页 |
二、适应性绩效理论 | 第39-40页 |
第四节 核心概念 | 第40-42页 |
一、初任教师 | 第40页 |
二、入职适应 | 第40-41页 |
三、适应困难 | 第41-42页 |
第五节 研究过程与方法 | 第42-45页 |
一、研究过程 | 第42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42-45页 |
第六节 研究伦理与研究可行性 | 第45-47页 |
一、研究伦理 | 第45页 |
二、研究可行性 | 第45-47页 |
第三章 初任教师的故事 | 第47-72页 |
第一节 “我”的从教意愿 | 第47-50页 |
一、自发性的从教意愿 | 第47-49页 |
二、顺其自然的从教意愿 | 第49-50页 |
第二节 “我”糟糕的第一堂课 | 第50-55页 |
一、教学设计:准备不足 | 第50-51页 |
二、课堂教学:无所适从 | 第51-53页 |
三、课堂管理:无可奈何 | 第53-55页 |
第三节 “我”的教学探索 | 第55-57页 |
一、公开课 | 第55-56页 |
二、观摩课 | 第56-57页 |
第四节 “我”的班主任工作 | 第57-61页 |
第五节 “我”的人际关系 | 第61-69页 |
一、与学生的关系:矛盾冲突 | 第61-63页 |
二、与学生家长的关系:沟通困难 | 第63-65页 |
三、与同事的关系:和谐融洽 | 第65-67页 |
四、与学校管理者的关系:缺乏沟通 | 第67-68页 |
五、与家庭、朋友的关系:强有力的支持 | 第68-69页 |
第六节 “我”的工作—生活冲突 | 第69-72页 |
第四章 初中初任教师入职适应困难及其成因分析 | 第72-98页 |
第一节 初中初任教师入职适应面临的困难 | 第72-77页 |
一、教学困难 | 第72-74页 |
二、管理困难 | 第74-75页 |
三、沟通困难 | 第75-77页 |
第二节 初中初任教师入职适应困难的成因剖析 | 第77-98页 |
一、教师个体因素 | 第77-81页 |
二、外界环境因素 | 第81-91页 |
三、教师教育 | 第91-98页 |
第五章 研究发现与讨论 | 第98-118页 |
第一节 初中初任教师入职适应研究的初步发现 | 第98-100页 |
第二节 初中初任教师入职适应的理论探讨 | 第100-102页 |
第三节 提升初中初任教师入职适应的对策建议 | 第102-114页 |
一、初任教师视角的对策建议 | 第103-106页 |
二、中学视角的对策建议 | 第106-109页 |
三、高校视角的对策建议 | 第109-112页 |
四、教育行政部门视角的对策建议 | 第112-114页 |
第四节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 | 第114-116页 |
一、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14-115页 |
二、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115-116页 |
第五节 研究展望 | 第116-118页 |
一、增加样本的丰富度 | 第116页 |
二、采用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的结合 | 第116-117页 |
三、完善初任教师入职适应理论 | 第117-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6页 |
附录 | 第126-12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128-129页 |
致谢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