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民法论文--知识产权论文

计算机软件协同保护法律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引言第9-10页
第一章 计算机软件协同保护法律属性综述第10-16页
    1.1 计算机软件的法律概念第10-13页
        1.1.1 国外相关立法的界定第11-12页
        1.1.2 我国相关立法对计算机软件保护范围的界定第12页
        1.1.3 基于法律保护的计算机软件客体属性第12-13页
    1.2 基于法律角度有关计算机软件的分类第13-16页
第二章 计算机软件协同保护影响因素分析第16-22页
    2.1 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客体特征第16-17页
        2.1.1 知识产权客体特征第16-17页
        2.1.2 计算机软件客体特征第17页
    2.2 计算机软件的特性分析第17-19页
    2.3 从计算机软件属性看协同保护合理性第19-20页
    2.4 计算机软件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第20-22页
第三章 计算机软件现有保护模式协同性不足的比较分析第22-33页
    3.1 计算机软件版权保护模式的分析第22-26页
        3.1.1 国外版权保护的确立第23-24页
        3.1.2 版权保护模式的优势与漏洞第24-26页
    3.2 计算机软件专利保护模式分析第26-31页
        3.2.1 计算机软件专利保护模式的确立第26-28页
        3.2.2 专利保护的优势与漏洞第28-31页
    3.3 计算机软件其他保护模式分析第31-33页
        3.3.1 专门立法保护模式第31-32页
        3.3.2 商业秘密保护第32-33页
第四章 我国计算机软件法律协同保护模式的构建第33-41页
    4.1 我国计算机软件立法现状及问题第33-35页
        4.1.1 我国计算机软件保护立法实践第33-34页
        4.1.2 我国关于计算机保护立法中存在的问题第34-35页
    4.2 我国软件法律协同保护模式的确定第35-37页
        4.2.1 国外软件知识产权保护经验启示第35-36页
        4.2.2 我国计算机软件法律协同保护设想第36-37页
    4.3 构建我国计算机软件法律协同保护的建议第37-41页
        4.3.1 我国计算机软件协同保护应当坚持的原则第38页
        4.3.2 针对计算机软件的合理使用问题的建议第38-39页
        4.3.3 关于计算机软件反向工程的限制性允许问题的建议第39页
        4.3.4 关于计算机软件的保护期限的建议第39-40页
        4.3.5 关于计算机软件可专利主题审查——技术性与实用性第40页
        4.3.6 关于“计算机软件现有技术的取得”问题的建议第40-41页
结论第41-42页
参考文献第42-45页
致谢第45-46页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46页

论文共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美主流报刊对2015年巴黎恐怖袭击事件报道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下一篇:高中数列教学及解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