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1 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 | 第10页 |
1.1.2 森林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 第10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3 森林公园基本概念 | 第11-13页 |
1.3.1 森林公园的概念 | 第11-12页 |
1.3.2 森林公园的类型 | 第12-13页 |
1.4 森林公园植物景观的基本理论 | 第13-15页 |
1.4.1 森林公园植物景观的概念 | 第13页 |
1.4.2 森林公园植物景观特征 | 第13页 |
1.4.2.1 自然形态美 | 第13页 |
1.4.2.2 艺术意境美 | 第13页 |
1.4.2.3 地域差异美 | 第13页 |
1.4.2.4 社会美 | 第13页 |
1.4.3 森林植物分类 | 第13-15页 |
1.4.3.1 以树种类型或植被类型划分 | 第14-15页 |
1.4.3.2 以森林起源划分 | 第15页 |
1.4.3.3 按树种组成比例划分 | 第15页 |
1.4.3.4 以功能划分 | 第15页 |
1.5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5-18页 |
1.5.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5-16页 |
1.5.1.1 关于森林美学的研究 | 第15-16页 |
1.5.1.2 关于恢复生态学的研究 | 第16页 |
1.5.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6-18页 |
1.5.2.1 关于森林公园植物景观的研究 | 第16-18页 |
1.5.2.2 关于恢复生态学的研究 | 第18页 |
1.6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6.1 归纳分析法 | 第18页 |
1.6.2 实地调查法 | 第18-19页 |
1.6.3 案例对比分析法 | 第19页 |
1.6.4 实例论证法 | 第19页 |
1.7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2 植物景观资源保护利用相关理论与森林公园案例研究 | 第20-31页 |
2.1 植物景观资源保护利用相关理论 | 第20页 |
2.1.1 植被恢复与重建 | 第20页 |
2.1.2 森林美学与园林美学 | 第20页 |
2.1.3 就地保护迁地保护 | 第20页 |
2.2 森林公园案例研究 | 第20-30页 |
2.2.1 城市型森林公园案例——杭州半山国家森林公园 | 第20-24页 |
2.2.1.1 森林公园概况 | 第20-21页 |
2.2.1.2 植物景观资源的保护 | 第21页 |
2.2.1.3 植物景观资源的利用 | 第21-24页 |
2.2.2 迁地保护与利用案例——上海共青国家森林公园 | 第24-27页 |
2.2.2.1 森林公园概况 | 第24页 |
2.2.2.2 植物景观资源的保护 | 第24-25页 |
2.2.2.3 植物景观资源的利用 | 第25-27页 |
2.2.3 就地保护与利用案例——上海滨江森林公园 | 第27-30页 |
2.2.3.1 森林公园概况 | 第27页 |
2.2.3.2 植物景观资源保护 | 第27页 |
2.2.3.3 植物景观资源利用 | 第27-30页 |
2.3 小结 | 第30-31页 |
3 实例研究——浙江青山湖国家森林公园 | 第31-49页 |
3.1 浙江青山湖国家森林公园概况 | 第31页 |
3.2 森林公园区位概况 | 第31-32页 |
3.3 森林公园自然概况 | 第32-34页 |
3.3.1 森林公园地形条件 | 第32页 |
3.3.2 森林公园水文条件 | 第32-33页 |
3.3.3 气候条件 | 第33页 |
3.3.4 森林公园风景资源特色 | 第33-34页 |
3.4 浙江青山湖国家森林公园植物资源概况 | 第34-36页 |
3.4.1 森林公园植被资源 | 第34-35页 |
3.4.2 森林公园公益林资源 | 第35-36页 |
3.5 浙江青山湖国家森林公园植物景观类型及其美学特征 | 第36-42页 |
3.5.1 针叶林植物群落景观 | 第36-42页 |
3.5.1.1 水上森林植物景观 | 第36页 |
3.5.1.2 马尾松林植物景观 | 第36-37页 |
3.5.1.3 杉木林植物景观 | 第37-38页 |
3.5.1.4 常绿阔叶林植物景观 | 第38页 |
3.5.1.5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植物景观 | 第38-39页 |
3.5.1.6 竹林植物景观 | 第39页 |
3.5.1.7 茶田植物景观 | 第39-40页 |
3.5.1.8 古树名木景观 | 第40-42页 |
3.5.1.8 山地灌从景观 | 第42页 |
3.5.1.9 小结 | 第42页 |
3.6 浙江青山湖国家森林公园植物空间类型 | 第42-48页 |
3.6.1 以植物为主景的空间类型 | 第43-44页 |
3.6.1.1 半开敞空间 | 第43页 |
3.6.1.2 覆盖空间 | 第43-44页 |
3.6.1.3 垂直空间 | 第44页 |
3.6.2 以寺庙建筑和纪念性建筑为主景的空间 | 第44-46页 |
3.6.2.1 玲珑山区块卧龙寺 | 第44-45页 |
3.6.2.2 西径山区块双林寺 | 第45页 |
3.6.2.3 钱王陵区块钱王祠 | 第45-46页 |
3.6.3 以观景亭为主景的空间 | 第46-47页 |
3.6.3.1 玲珑山区块收春亭 | 第46页 |
3.6.3.2 钱王陵区块安国楼 | 第46页 |
3.6.3.3 钱王陵区块望锦亭 | 第46-47页 |
3.6.3.4 西径山区块湖山一览亭 | 第47页 |
3.6.4 小结 | 第47-48页 |
3.7 浙江青山湖国家森林公园植物景观资源评价 | 第48-49页 |
3.7.1 植物资源种类丰富,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特色性 | 第48页 |
3.7.2 季相变化不够明显,缺乏森林美学的意境美 | 第48页 |
3.7.3 森林公园林分结构单一 | 第48页 |
3.7.4 植物景观管理维护相对滞后 | 第48-49页 |
4 浙江青山湖国家森林公园植物景观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 第49-71页 |
4.1 指导思想与原则 | 第49页 |
4.1.1 生态优先、合理利用的原则 | 第49页 |
4.1.2 因地制宜、区别保护与利用 | 第49页 |
4.2 植物景观资源的保护范围和利用重点 | 第49页 |
4.3 植物景观资源保护措施 | 第49-52页 |
4.3.1 水上森林保护 | 第49-50页 |
4.3.2 保护植物、大树古木保护 | 第50-51页 |
4.3.2.1 建立珍稀保护植物、大树古木档案 | 第50页 |
4.3.2.2 生境保护和自然灾害防御 | 第50页 |
4.3.2.3 科普宣传与管理巡护 | 第50-51页 |
4.3.3 原生次生林和生态公益林的保护 | 第51-52页 |
4.3.3.1 原生次生林保护 | 第51页 |
4.3.3.2 生态公益林保护 | 第51-52页 |
4.3.4 边缘区域保护 | 第52页 |
4.4 植物景观资源利用策略 | 第52-70页 |
4.4.1 大尺度植物景观更新 | 第52-54页 |
4.4.1.1 优化森林色彩,形成城市山林 | 第52-54页 |
4.4.2 近景植物景观更新 | 第54-64页 |
4.4.2.1 整合特色主题风貌,提升植物景观品质 | 第54-60页 |
4.4.2.2 优化线性风景道,提升功能性与景观性 | 第60-63页 |
4.4.2.3 优化空间布局,强化植物景观标识度 | 第63-64页 |
4.4.3 植物景观重塑 | 第64-68页 |
4.4.3.1 梳理人文,展现历史风貌 | 第64-65页 |
4.4.3.2 立足养生疗养,重塑养生植物景观 | 第65-66页 |
4.4.3.3 整合区域资源特色,重塑特色植物专类园 | 第66-68页 |
4.4.4 以植物景观资源为核心的美学体验 | 第68-70页 |
4.4.4.1 植物美学观赏体验 | 第68-69页 |
4.4.4.2 植物科普体验 | 第69页 |
4.4.4.3 森林疗养体验 | 第69页 |
4.4.4.4 互动参与体验 | 第69页 |
4.4.4.5 野生动物观光体验 | 第69-70页 |
4.5 小结 | 第70-71页 |
5 总结与讨论 | 第71-72页 |
5.1 结论 | 第71页 |
5.2 不足之处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附录 | 第76-87页 |
个人简介 | 第87-88页 |
导师简介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