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11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8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8页 |
1.3 风景道相关概念 | 第8-9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1.4.1 文献收集法 | 第9页 |
1.4.2 实地调查法 | 第9页 |
1.4.3 动态分析法 | 第9-10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0-11页 |
2 研究综述 | 第11-19页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2.1.1 风景道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2.1.2 风景道的开发原则及流程 | 第12页 |
2.1.3 风景道在国外的实践发展 | 第12-13页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2.2.1 国内风景道理论研究 | 第13-15页 |
2.2.2 国内风景道实践探索 | 第15-16页 |
2.3 经典案例研究 | 第16-19页 |
2.3.1 概述 | 第16-17页 |
2.3.2 特色解析 | 第17-18页 |
2.3.3 结论与启示 | 第18-19页 |
3 风景道规划设计理论基础 | 第19-24页 |
3.1 道路设计理论基础 | 第19-22页 |
3.1.1 道路景观美学 | 第19页 |
3.1.2 道路景观空间形态 | 第19-20页 |
3.1.3 公路体验机会谱理论 | 第20-21页 |
3.1.4 wayfinding寻路理论 | 第21-22页 |
3.2 风景道其他相关理论基础 | 第22-24页 |
3.2.1 旅游游憩理论 | 第22页 |
3.2.2 文化遗产保护 | 第22页 |
3.2.3 生态保护理论 | 第22-24页 |
4 “南孔阙里”风景道现状研究 | 第24-47页 |
4.1 项目概括 | 第24-30页 |
4.1.1 基础分析 | 第25-28页 |
4.1.2 上位规划解读 | 第28-30页 |
4.2 地域文化解读 | 第30-33页 |
4.3 主体板块分析 | 第33-43页 |
4.3.1 选线分析 | 第33页 |
4.3.2 路侧服务设施 | 第33-36页 |
4.3.3 路侧景观环境 | 第36-43页 |
4.4 设计理念与总体布局 | 第43-47页 |
4.4.1 设计理念 | 第43页 |
4.4.2 设计原则 | 第43-44页 |
4.4.3 主题定位 | 第44页 |
4.4.4 设计布局 | 第44-47页 |
5 专项设计 | 第47-69页 |
5.1 主题文化景观设计 | 第47-52页 |
5.1.1 古村印象 | 第47-49页 |
5.1.2 南孔阙里 | 第49-50页 |
5.1.3 野岭骑行 | 第50-51页 |
5.1.4 赤岩山居 | 第51页 |
5.1.5 后阁人家 | 第51-52页 |
5.2 植物景观设计 | 第52-56页 |
5.2.1 设计原则 | 第52-53页 |
5.2.2 小章—流岸区段(河滨植物群落+水生植物主题) | 第53-54页 |
5.2.3 百杖潭支线(夏季植物景观主题) | 第54页 |
5.2.4 双峰—麻车峡区段(乡野风情景观主题) | 第54-55页 |
5.2.5 麻车峡—聚贞宫区段(秋季植物主题) | 第55页 |
5.2.6 边坡区段(攀援植物主题) | 第55-56页 |
5.3 骑行道设计 | 第56-62页 |
5.3.1 线路范围 | 第56-57页 |
5.3.2 驿站设计 | 第57-58页 |
5.3.3 骑行道分段设计 | 第58-59页 |
5.3.4 休憩平台设计 | 第59-62页 |
5.4 服务设施设计 | 第62-65页 |
5.5 建筑风貌整治策略 | 第65-67页 |
5.5.1 总体策略 | 第65页 |
5.5.2 具体措施 | 第65-66页 |
5.5.3 典型实例 | 第66-67页 |
5.6 标识系统设计 | 第67-69页 |
5.6.1 LOGO设计 | 第67-68页 |
5.6.2 导向系统设计 | 第68页 |
5.6.3 解说系统设计 | 第68-69页 |
6 结论与讨论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附录 | 第73-78页 |
附录一 | 第73-74页 |
附录二 | 第74-75页 |
附录三 | 第75-76页 |
附录四 | 第76-77页 |
附录五 | 第77-78页 |
个人简介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