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9-17页 |
一、选题的缘由与意义 | 第9-11页 |
(一) 选题的缘由 | 第9-10页 |
(二) 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三) 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11页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15页 |
(一) “导生制”历史发展的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二) “导生制”实践应用的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三) 大学新校区学生事务管理的理论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四) 大学新校区学生事务管理的案例研究综述 | 第15页 |
三、研究方法与逻辑思路 | 第15-17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二) 逻辑思路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导生制”的历史演变与现实意义 | 第17-25页 |
一、“导生制”历史溯源 | 第17-19页 |
(一) 英国19世纪初的"贝尔—兰卡斯特制" | 第17页 |
(二) 孔子、董仲舒采用的"次相授受" | 第17-18页 |
(三) 东林书院的"东林会约"和万木草堂的"学生参与"制度 | 第18页 |
(四) 晏阳初采用的“导生制”和陶行知的"小先生制" | 第18-19页 |
二、“导生制”与相关名称的辨析 | 第19-23页 |
(一) "本科生导师制" | 第19-20页 |
(二) "研究生三助制度" | 第20页 |
(三) "助理辅导员(班主任)制度"或"辅导员(班主任)助理制度" | 第20-21页 |
(四) “导生制”概念的辨析与界定 | 第21-23页 |
三、“导生制”应用于大学新校区学生事务管理的意义 | 第23-25页 |
(一) 有利于学生接受教育引导、享受优质管理服务 | 第23页 |
(二) 有利于"导生"锻炼能力、获得自我成长 | 第23-24页 |
(三) 有利于专职管理人员减轻工作强度、提高服务质量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导生制”应用于大学新校区的调查研究 | 第25-47页 |
一、对案例学院实施的调查 | 第25-27页 |
(一) 案例学院概况 | 第25-26页 |
(二) 调查与研究的实施状况 | 第26-27页 |
二、问卷调查的总体分析 | 第27-36页 |
(一) 学生对“导生制”的期待程度 | 第27-29页 |
(二) 导生与学生沟通的方式、内容及效果 | 第29-32页 |
(三) 学生对导生所需能力的认识 | 第32-34页 |
(四) 学生对"导生"和“导生制”的总体评价 | 第34-36页 |
(五) 问卷调查的初步结论 | 第36页 |
三、调查结果的学院差别分析 | 第36-47页 |
(一) 学生对“导生制”期待程度的学院差别 | 第36-39页 |
(二) 导生为学生解决问题状况的学院差别 | 第39-42页 |
(三) 学生对导生所需能力认识的学院差别 | 第42-45页 |
(四) 学院差别的结论与分析 | 第45-47页 |
第四章 “导生制”应用于大学新校区学生事务管理的问题与改进 | 第47-56页 |
一、角色定位问题 | 第47-50页 |
(一) 角色定位模糊 | 第47-49页 |
(二) 正确进行角色定位 | 第49-50页 |
二、选拔和培养机制问题 | 第50-52页 |
(一) 选拔和培养机制不健全 | 第50-51页 |
(二) 选拔和培养机制的改进 | 第51-52页 |
三、评价和奖惩机制问题 | 第52-56页 |
(一) 评价和奖惩机制落后 | 第52-54页 |
(二) 评价和奖惩机制的改进 | 第54-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附录 | 第62-67页 |
附录1:“导生制”在大学新校区学生事务管理中实施现状的调查问卷 | 第62-65页 |
附录2:“导生制”在大学新校区学生事务管理中实施现状的访谈设计 | 第65-66页 |
附录3:“导生制”在大学新校区学生事务管理中实施现状的访谈提纲 | 第66-67页 |
附录4:B校公卫院兼职班主任工作学生评议表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