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6页 |
| 目录 | 第6-9页 |
| 绪论 | 第9-12页 |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页 |
| (一) 研究背景 | 第9页 |
| (二) 研究意义 | 第9页 |
| 二、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1页 |
| (一) 研究思路 | 第11页 |
| (二)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 四、本题目的创新之处和可预期的创造性成果 | 第11-12页 |
| 第一章 邓小平干部监督思想的理论来源 | 第12-20页 |
| 一、对马克思、恩格斯干部监督思想的继承 | 第12-13页 |
| (一) 民主和批评是加强干部监督的重要形式 | 第12页 |
| (二) 党的纪律是加强干部监督的重要保障 | 第12页 |
| (三) 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是加强干部监督的制度保证 | 第12-13页 |
| 二、对列宁干部监督思想的继承 | 第13-15页 |
| (一) 实行民主是加强干部监督的基础 | 第13页 |
| (二) 加强集体领导,防止个别领导干部过分集权 | 第13页 |
| (三) 建立专门的监督机构,加强对干部的监督 | 第13-14页 |
| (四) 发挥人民群众对干部的监督作用 | 第14页 |
| (五) 重视舆论对干部的监督作用 | 第14-15页 |
| 三、对毛泽东干部监督思想的继承 | 第15-18页 |
| (一) 发挥人民群众对干部的监督作用 | 第15-16页 |
| (二) 重视民主党派和党外人士的监督作用 | 第16页 |
| (三) 通过实施民主集中制加强对干部的监督 | 第16页 |
| (四) 重视对干部进行思想教育 | 第16-17页 |
| (五) 从严惩处腐败分子 | 第17-18页 |
| 四、对西方政治文明思想的借鉴 | 第18-20页 |
| (一) 在干部的选拔任用方面借鉴了西方的文官制度 | 第18页 |
| (二) 在监督方式上借鉴了西方的监督思想 | 第18-20页 |
| 第二章 邓小平干部监督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20-36页 |
| 一、加强干部监督的必要性 | 第20-22页 |
| (一) 共产党地位的变化要求加强对干部的监督 | 第20-21页 |
| (二) 防止权力的滥用要求加强对干部的监督 | 第21页 |
| (三) 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加强对干部的监督 | 第21-22页 |
| 二、干部监督应坚持的原则 | 第22-25页 |
| (一) 干部监督要坚持党的领导 | 第22-23页 |
| (二) 干部监督要坚持法制原则 | 第23页 |
| (三) 干部监督要坚持民主原则 | 第23-24页 |
| (四) 干部监督要坚持权威性原则 | 第24-25页 |
| 三、干部监督工作的重点和核心 | 第25-27页 |
| (一) 干部监督工作的重点 | 第25-26页 |
| (二) 干部监督工作的核心 | 第26-27页 |
| 四、干部监督的途径 | 第27-36页 |
| (一) 实行党内监督 | 第27-29页 |
| (二) 重视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 | 第29-30页 |
| (三) 接受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监督 | 第30-31页 |
| (四) 发挥舆论的监督作用 | 第31-32页 |
| (五) 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干部监督机制 | 第32-34页 |
| (六) 建立和完善专门监督机构 | 第34-36页 |
| 第三章 邓小平干部监督思想的特点和现实意义 | 第36-42页 |
| 一、邓小平干部监督思想的特点 | 第36-38页 |
| (一) 强调既要加强干部监督,又要坚持党的领导 | 第36-37页 |
| (二) 提倡探索中国特色的监督模式 | 第37页 |
| (三) 注意协调干部监督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 第37-38页 |
| (四) 积极探索各种监督途径,形成监督合力 | 第38页 |
| 二、邓小平干部监督思想的现实意义 | 第38-42页 |
| (一) 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 第38-39页 |
| (二) 有利于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 第39-40页 |
| (三) 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 第40页 |
| (四) 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 第40-42页 |
| 结语 | 第42-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46-47页 |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