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1 引言 | 第15-27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1.2.1 含水层富水性分区研究 | 第17-18页 |
1.2.2 含水层沉积地质特征研究 | 第18-19页 |
1.2.3 矿井疏降水量动态预测研究 | 第19-21页 |
1.3 存在问题 | 第21-22页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1.5 创新点 | 第23-25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2 富水性评价基本理论与方法 | 第27-41页 |
2.1 煤矿充水含水层类型与特征 | 第27-28页 |
2.2 含水层富水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8-33页 |
2.2.1 评价指标体系 | 第28-29页 |
2.2.2 评价指标影响分析与量化 | 第29-33页 |
2.3 含水层富水性评价模型 | 第33-37页 |
2.3.1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3-35页 |
2.3.2 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35-37页 |
2.4 含水层富水性评价方法 | 第37-39页 |
2.4.1 主控因素的选取 | 第37页 |
2.4.2 主控因素专题图的建立 | 第37-38页 |
2.4.3 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38页 |
2.4.4 评价结果分析与验证 | 第38-3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3 实例分析Ⅰ:基岩裂隙含水层富水性评价 | 第41-65页 |
3.1 柠条塔煤矿研究区概况 | 第41-46页 |
3.1.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41页 |
3.1.2 地质概况 | 第41-44页 |
3.1.3 水文地质条件 | 第44-45页 |
3.1.4 矿井充水条件 | 第45-46页 |
3.2 研究区直罗组沉积相分析 | 第46-52页 |
3.2.1 鄂尔多斯盆地直罗组沉积相分析 | 第46-48页 |
3.2.2 研究区直罗组沉积相分析 | 第48-52页 |
3.3 研究区直罗组层序地层分析 | 第52-57页 |
3.3.1 层序界面的识别 | 第52页 |
3.3.2 层序地层的划分 | 第52-54页 |
3.3.3 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 | 第54-57页 |
3.4 研究区直罗组沉积相对富水性的影响 | 第57-59页 |
3.4.1 沉积微相展布规律 | 第57-58页 |
3.4.2 沉积微相展布对含水层富水性的影响 | 第58-59页 |
3.5 研究区直罗组含水层富水性评价 | 第59-63页 |
3.5.1 主控因素的选取 | 第59页 |
3.5.2 主控因素专题图的建立 | 第59-62页 |
3.5.3 评价模型与分区结果 | 第62-63页 |
3.6 评价结果分析与验证 | 第63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4 实例分析Ⅱ:松散孔隙含水层富水性评价 | 第65-77页 |
4.1 单侯煤矿研究区概况 | 第65-69页 |
4.1.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65页 |
4.1.2 地质概况 | 第65-66页 |
4.1.3 水文地质条件 | 第66-68页 |
4.1.4 矿井充水条件 | 第68-69页 |
4.2 研究区松散含水层沉积特征分析 | 第69-71页 |
4.3 研究区松散含水层富水性评价 | 第71-74页 |
4.3.1 主控因素的选取 | 第71-72页 |
4.3.2 主控因素专题图的建立 | 第72-73页 |
4.3.3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73-74页 |
4.3.4 评价模型与分区结果 | 第74页 |
4.4 评价结果分析与验证 | 第74-75页 |
4.5 富水性分区对提高开采上限的影响分析 | 第75-7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5 实例分析Ⅲ:碳酸盐岩岩溶含水层富水性评价 | 第77-85页 |
5.1 研究区奥灰岩溶裂隙发育特征分析 | 第77-78页 |
5.2 研究区奥灰岩溶含水层富水性评价 | 第78-82页 |
5.2.1 主控因素的选取 | 第78页 |
5.2.2 主控因素专题图的建立 | 第78-80页 |
5.2.3 变权权重的确定 | 第80-81页 |
5.2.4 评价模型与分区结果 | 第81-82页 |
5.3 评价结果分析与验证 | 第82-8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6 复杂水文地质条件下矿井奥灰含水层疏降水量动态预测 | 第85-101页 |
6.1 矿井疏水降压可行性分析 | 第85页 |
6.2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 第85-89页 |
6.2.1 模型范围与边界条件的概化 | 第85-88页 |
6.2.2 含水层内部结构与水力特征的概化 | 第88-89页 |
6.3 数学模型 | 第89-94页 |
6.3.1 地下水数学模型建立 | 第89页 |
6.3.2 模型结构 | 第89页 |
6.3.3 源汇项的处理与确定 | 第89-91页 |
6.3.4 模型识别与验证 | 第91-93页 |
6.3.5 模型识别后参数分区 | 第93-94页 |
6.4 基于工作面生产衔接计划的疏降水量动态预测 | 第94-99页 |
6.4.1 疏降方案 | 第95-96页 |
6.4.2 模型设置 | 第96-97页 |
6.4.3 预测结果 | 第97-99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99-101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01-105页 |
7.1 结论 | 第101-103页 |
7.2 展望 | 第103-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15页 |
致谢 | 第115-117页 |
作者简介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