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技术在苍溪杨河猕猴桃产业园中的应用效益评价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4-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 论文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和技术概述 | 第17-21页 |
2.1 现代农业 | 第17页 |
2.2 智慧农业 | 第17-18页 |
2.3 精准农业 | 第18-19页 |
2.4 农业信息化技术 | 第19-21页 |
第3章 研究区概况与智能化技术应用现状 | 第21-31页 |
3.1 苍溪县猕猴桃产业概况 | 第21-23页 |
3.1.1 产业发展现状 | 第21-22页 |
3.1.2 产业布局现状 | 第22-23页 |
3.2 苍溪杨河猕猴桃产业园概况 | 第23-25页 |
3.3 园区智能化技术的应用现状 | 第25-31页 |
3.3.1 物联网技术 | 第25-27页 |
3.3.2 智能控制技术 | 第27页 |
3.3.3 可追溯技术 | 第27-29页 |
3.3.4 水肥一体化灌溉技术 | 第29页 |
3.3.5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 第29-31页 |
第4章 园区猕猴桃产业综合效益评价 | 第31-46页 |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1-34页 |
4.1.1 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 第31-32页 |
4.1.2 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选取 | 第32-34页 |
4.2 评价方法的选取 | 第34-37页 |
4.2.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 第35页 |
4.2.2 确定评判标度 | 第35页 |
4.2.3 建立判断矩阵A | 第35-36页 |
4.2.4 计算权重系数 | 第36页 |
4.2.5 一致性检验 | 第36页 |
4.2.6 具体指标权重总排序 | 第36页 |
4.2.7 测算综合评价值 | 第36-37页 |
4.3 数据来源 | 第37页 |
4.4 评价指标目标取值的确定 | 第37-40页 |
4.4.1 经济效益类指标的取值 | 第38页 |
4.4.2 生态效益类指标的取值 | 第38-39页 |
4.4.3 社会效益类指标的取值 | 第39-40页 |
4.5 智能化农业综合效益评价 | 第40-42页 |
4.6 综合评价值计算 | 第42-44页 |
4.6.1 各指标实现度的计算 | 第42页 |
4.6.2 评价模型的确定 | 第42-43页 |
4.6.3 园区猕猴桃产业的综合效益计算 | 第43页 |
4.6.4 苍溪非智能化猕猴桃种植园综合效益计算 | 第43-44页 |
4.7 评价结果分析 | 第44-46页 |
第5章 现代农业中智能化技术的推广应用 | 第46-50页 |
5.1 推广的原则 | 第46-47页 |
5.1.1 以农民为主体的原则 | 第46页 |
5.1.2 因地制宜的原则 | 第46页 |
5.1.3 效率与节约的原则 | 第46-47页 |
5.1.4 阶段性原则 | 第47页 |
5.1.5 综合性原则 | 第47页 |
5.2 推广可能面临的困难 | 第47-48页 |
5.2.1 推广队伍建设滞后 | 第47页 |
5.2.2 推广渠道不通畅 | 第47-48页 |
5.2.3 农民接受技术推广的自身准备不足 | 第48页 |
5.2.4 基础设施落后 | 第48页 |
5.3 推广的措施 | 第48-50页 |
5.3.1 加强科技队伍的建设 | 第48页 |
5.3.2 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 | 第48-49页 |
5.3.3 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 | 第49页 |
5.3.4 科学的规划产业园区 | 第49-50页 |
结论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