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体育论文

中学生大课间身体素质特色操创编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前言第12-17页
    1.1 选题依据第12-14页
        1.1.1 响应“健康中国”的号召的需要第12页
        1.1.2 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第12-13页
        1.1.3 深入贯彻落实“阳光体育运动1小时”的需要第13页
        1.1.4 丰富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与形式的需要第13-14页
        1.1.5 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的需要第14页
    1.2 研究意义第14-15页
        1.2.1 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身体素质锻炼的积极性第14页
        1.2.2 有利于促进大课间体育活动形式和内容的多样性第14-15页
    1.3 相关概念界定第15-17页
        1.3.1 身体素质第15页
        1.3.2 敏感期第15页
        1.3.3 特色操第15页
        1.3.4 身体素质特色操第15-17页
2 文献综述第17-32页
    2.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第17-27页
        2.1.1 国家层面相关政策解析第17-19页
        2.1.2 地方政府层面解析第19-20页
        2.1.3 中学生身体素质相关研究第20-23页
        2.1.4 中学大课间活动开展相关研究第23-25页
        2.1.5 中学课间操的创编相关研究第25-26页
        2.1.6 特色操评价的相关研究第26-27页
    2.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第27-32页
        2.2.1 国外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相关研究第28-29页
        2.2.2 国外测试学生身体素质指标的研究第29-30页
        2.2.3 国外学校体育活动开展的相关研究第30-32页
3 研究对象、方法与思路第32-35页
    3.1 研究对象第32页
    3.2 研究方法第32-34页
        3.2.1 文献资料法第32页
        3.2.2 专家访谈法第32页
        3.2.3 问卷调查法第32-33页
        3.2.4 数据统计法第33-34页
    3.3 研究思路第34-35页
4 研究结果与分析第35-60页
    4.1 中学学生体育锻炼情况与身体素质状况第35-36页
        4.1.1 中学生身体锻炼情况第35页
        4.1.2 中学生身体素质状况第35-36页
    4.2 影响中学生身体素质锻炼的因素第36-38页
        4.2.1 大课间体育活动身体素质锻炼的组织形式第36页
        4.2.2 大课间体育活动身体素质锻炼锻炼的内容第36-37页
        4.2.3 大课间体育活动身体素质锻炼存在的问题第37-38页
    4.3 中学生大课间体育活动身体素质锻炼的可行性研究第38-39页
        4.3.1 身体素质锻炼“课课练”变为“天天练”的可行性研究第38页
        4.3.2 身体素质锻炼“随意练”变为“有目的练”的可行性研究第38页
        4.3.3 身体素质锻炼“机械练”变为“主动练”的可行性研究第38-39页
        4.3.4 身体素质锻炼“天天练、隔日练、经常练”的可行性研究第39页
        4.3.5 身体素质锻炼形成“常态化”的可行性研究第39页
    4.4 中学生大课间身体素质特色操创编理论研究第39-48页
        4.4.1 中学生大课间身体素质特色操的创编依据第39-42页
        4.4.2 中学大课间身体素质特色操创编的可行性分析第42-43页
        4.4.3 中学大课间身体素质特色操创编理论分析第43-47页
        4.4.4 中学大课间身体素质特色操创编择优第47-48页
    4.5 中学生大课间速度素质特色操的创编实践研究第48-50页
        4.5.1 速度素质特色操的特点第48-49页
        4.5.2 速度素质特色操创编的素材第49页
        4.5.3 速度素质特色操的强度与时间第49页
        4.5.4 速度素质特色操的难易程度第49页
        4.5.5 速度素质特色操动作编排与图解(见附 6)第49页
        4.5.6 速度素质特色操教学注意事项第49-50页
    4.6 中学生大课间力量素质特色操的创编研究第50-51页
        4.6.1 力量素质特色操的特点第50页
        4.6.2 力量素质特色操的动作素材第50页
        4.6.3 力量素质特色操创编的强度与时间第50-51页
        4.6.4 力量素质特色操创编的难易程度第51页
        4.6.5 力量素质特色操动作编排与图解(见附 7)第51页
        4.6.6 力量素质特色操教学注意事项第51页
    4.7 中学生大课间灵敏素质特色操的创编研究第51-53页
        4.7.1 灵敏素质特色操创编的特点第51-52页
        4.7.2 灵敏素质特色操创编的素材第52页
        4.7.3 灵敏素质特色操创编的强度与时间第52页
        4.7.4 灵敏素质特色操创编的难易程度第52页
        4.7.5 灵敏素质特色操动作编排与图解(见附 8)第52页
        4.7.6 灵敏素质特色操教学注意事项第52-53页
    4.8 中学生大课间耐力素质特色操的创编研究第53-54页
        4.8.1 耐力素质特色操的特点第53页
        4.8.2 耐力素质特色操的素材第53页
        4.8.3 耐力素质特色操的强度与时间第53页
        4.8.4 耐力素质特色操的难易程度第53页
        4.8.5 耐力素质特色操动作编排与图解(见附 9)第53页
        4.8.6 耐力素质特色操教学注意事项第53-54页
    4.9 中学生大课间柔韧素质特色操的创编研究第54-56页
        4.9.1 柔韧素质特色操的特点第54页
        4.9.2 柔韧素质特色操的素材第54页
        4.9.3 柔韧素质特色操的强度与时间第54-55页
        4.9.4 柔韧素质特色操的难易程度第55页
        4.9.5 柔韧素质特色操动作编排与图解(见附 10)第55页
        4.9.6 柔韧素质特色操教学注意事项第55-56页
    4.10 中学生大课间身体素质特色操创编的评审研究第56-60页
        4.10.1 四轮专家评审第56-58页
        4.10.2 中学生身体素质特色操推广与反馈第58-59页
        4.10.3 身体素质特色操创编成果第59-60页
5 结论与建议第60-63页
    5.1 结论第60-61页
        5.1.1 中学生大课间身体素质特色操符合中学生的身体发展特点第60页
        5.1.2 中学生大课间身体素质特色操符合阳光体育发展的要求第60页
        5.1.3 中学生大课间身体素质特色操符合促进身体素质提高的需要第60-61页
    5.2 建议第61-63页
        5.2.1 对于指导老师的建议第61页
        5.2.2 对于练习学生的建议第61页
        5.2.3 对于学校领导或负责部门的建议第61-63页
6 参考文献第63-66页
致谢第66-67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67-68页
附件第68-175页

论文共1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成都地区青年人跑步运动能量消耗特征研究
下一篇:我国体操教学研究领域的知识图谱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