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9-12页 |
1.3.1 文献回顾 | 第9-11页 |
1.3.2 文献述评 | 第11-12页 |
1.4 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 第12-15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第2章 工程监理理论与制度 | 第15-22页 |
2.1 工程监理理论 | 第15-17页 |
2.1.1 工程监理的定义 | 第15页 |
2.1.2 工程监理的起源与演变 | 第15-17页 |
2.1.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17页 |
2.1.4 工程监理监管 | 第17页 |
2.2 工程监理制度概述 | 第17-22页 |
2.2.1 工程监理制度的定义 | 第17-18页 |
2.2.2 大陆工程监理制度概述 | 第18-20页 |
2.2.3 台湾工程监理制度概述 | 第20-22页 |
第3章 海峡两岸工程监理法律制度比较 | 第22-27页 |
3.1 大陆工程监理法律制度 | 第22-23页 |
3.1.1 制度设立背景 | 第22页 |
3.1.2 立法沿革 | 第22-23页 |
3.2 台湾工程监理法律制度 | 第23-25页 |
3.2.1 制度设立背景 | 第23-24页 |
3.2.2 立法沿革 | 第24-25页 |
3.3 法律制度比较 | 第25-27页 |
3.3.1 立法基础比较 | 第25页 |
3.3.2 法律体系比较 | 第25-27页 |
第4章 海峡两岸工程监理模式比较 | 第27-37页 |
4.1 大陆工程监理模式 | 第27-29页 |
4.1.1 监理的范围 | 第27页 |
4.1.2 监理的内容 | 第27-28页 |
4.1.3 监理的方式 | 第28页 |
4.1.4 监理的取费标准 | 第28-29页 |
4.1.5 执业资格 | 第29页 |
4.2 台湾工程监理模式 | 第29-32页 |
4.2.1 监理的范围 | 第29-30页 |
4.2.2 监理的内容 | 第30页 |
4.2.3 监理的方式 | 第30-31页 |
4.2.4 监理的取费标准 | 第31页 |
4.2.5 执业资格 | 第31-32页 |
4.3 监理模式比较 | 第32-37页 |
4.3.1 监理范围比较 | 第32-33页 |
4.3.2 监理方式比较 | 第33页 |
4.3.3 执业资格比较 | 第33-35页 |
4.3.4 取费标准的比较 | 第35-37页 |
第5章 海峡两岸工程监理行业监管模式比较 | 第37-48页 |
5.1 大陆工程监理行业监管模式 | 第37-41页 |
5.1.1 政府监管 | 第37-41页 |
5.1.2 行业协会管理 | 第41页 |
5.2 台湾工程监理行业监管模式 | 第41-46页 |
5.2.1 政府监管 | 第41-45页 |
5.2.2 行业协会管理 | 第45-46页 |
5.3 监管模式比较 | 第46-48页 |
5.3.1 政府监管主体的比较 | 第46页 |
5.3.2 政府监管范围的比较 | 第46-47页 |
5.3.3 行业协会管理的比较 | 第47-48页 |
第6章 大陆工程监理制度的改进建议 | 第48-53页 |
6.1 我国台湾地区工程监理制度对大陆工程监理制度的启示 | 第48-49页 |
6.1.1 监理法律体系的构建 | 第48页 |
6.1.2 监理模式的实践 | 第48页 |
6.1.3 行业监管体系的构建 | 第48-49页 |
6.2 大陆工程监理制度的特殊性 | 第49-50页 |
6.2.1 大陆工程监理制度的发展模式不同 | 第49页 |
6.2.2 大陆工程监理行业管理模式不同 | 第49-50页 |
6.3 大陆工程监理制度改进的措施 | 第50-53页 |
6.3.1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 第50页 |
6.3.2 拓宽工程监理范围 | 第50页 |
6.3.3 健全工程监理行业管理体系 | 第50-53页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53-55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53-54页 |
7.1.1 研究结论 | 第53页 |
7.1.2 创新点 | 第53-54页 |
7.2 展望 | 第54-55页 |
7.2.1 本文研究的不足 | 第54页 |
7.2.2 本文研究的改进方向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