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水文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论文--水文地质学(地下水水文学)论文--地下水资源管理论文

变化条件下吉林西部地下水的模拟与管理

摘要第4-8页
ABSTRACT第8-13页
第1章 绪论第23-37页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23-25页
        1.1.1 选题背景第23-24页
        1.1.2 研究意义第24-25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进展第25-32页
        1.2.1 地下水流数值模拟模型第25-27页
        1.2.2 地下水资源优化管理模型第27-32页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32-34页
        1.3.1 主要研究内容第32-33页
        1.3.2 技术路线第33-34页
    1.4 创新点第34-35页
    1.5 本章小结第35-37页
第2章 研究区概况第37-67页
    2.1 自然地理概况第37-44页
        2.1.1 地理位置第37-38页
        2.1.2 气候特征第38-41页
        2.1.3 地形地貌第41-43页
        2.1.4 河流水系第43-44页
    2.2 地质与水文地质概况第44-57页
        2.2.1 区域地质第44-48页
        2.2.2 水文地质条件第48-57页
    2.3 地下水开采现状及存在问题第57-60页
        2.3.1 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第57-58页
        2.3.2 地下水开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58-60页
    2.4 区内主要大型水利工程第60-65页
        2.4.1 引嫩入白工程第61-62页
        2.4.2 哈达山水利枢纽工程第62页
        2.4.3 大安灌区工程第62-64页
        2.4.4 大型灌区改造工程第64页
        2.4.5 节水增粮行动第64-65页
    2.5 本章小结第65-67页
第3章 研究区地下水流数值模拟第67-111页
    3.1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第67-71页
        3.1.1 模拟计算目的层及参数分区第67-68页
        3.1.2 侧向边界概化第68-70页
        3.1.3 垂向边界概化第70-71页
        3.1.4 含水层水力特征概化第71页
    3.2 数学模型及求解第71-73页
        3.2.1 数学模型第71-72页
        3.2.2 求解软件及方法第72-73页
    3.3 模型的校正和检验第73-87页
        3.3.1 时空离散第73-74页
        3.3.2 源汇项计算第74-82页
        3.3.3 模型校正结果及分析第82-86页
        3.3.4 模型检验结果及分析第86-87页
    3.4 模型的预报第87-108页
        3.4.1 预报时段及初始条件第87-88页
        3.4.2 降水量预报第88-98页
        3.4.3 其他源汇项的预报和处理第98-99页
        3.4.4 不同方案下模型的预报结果及分析第99-108页
    3.5 本章小节第108-111页
第4章 研究区地下水均衡计算与资源评价第111-129页
    4.1 地下水资源评价内容第111-112页
    4.2 均衡期与均衡区的选择第112页
        4.2.1 均衡期第112页
        4.2.2 均衡区和计算目的层第112页
    4.3 水文地质参数的计算和选用第112-116页
        4.3.1 渗透系数和给水度第113-114页
        4.3.2 降水入渗补给系数第114-115页
        4.3.3 潜水蒸发系数第115页
        4.3.4 其他参数第115-116页
    4.4 地下水均衡计算第116-127页
        4.4.1 均衡方程及均衡要素第116-117页
        4.4.2 各均衡要素的确定第117-124页
        4.4.3 地下水均衡计算结果第124-126页
        4.4.4 地下水可开采量计算第126-127页
    4.5 本章小节第127-129页
第5章 长岭地区地下水优化管理模型研究第129-153页
    5.1 地下水优化管理模型简介第129-136页
        5.1.1 基本内容第130-131页
        5.1.2 数学表达式第131-132页
        5.1.3 组成部分第132-134页
        5.1.4 模型的分类第134-135页
        5.1.5 研究思路第135-136页
    5.2 克里格替代模型的建立第136-148页
        5.2.1 模型的原理第136-138页
        5.2.2 基于正交数组的拉丁超立方抽样第138-146页
        5.2.3 模型的训练第146-147页
        5.2.4 模型的检验第147-148页
    5.3 优化管理模型的建立和求解第148-152页
        5.3.1 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第148-149页
        5.3.2 耦合原则和寻优过程第149-150页
        5.3.3 程序结构第150-151页
        5.3.4 优化结果及分析第151-152页
    5.4 本章小节第152-153页
第6章 结论与建议第153-159页
    6.1 结论第153-156页
    6.2 建议第156-159页
参考文献第159-173页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73-175页
致谢第175页

论文共1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永磁同步电机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力矩控制算法研究
下一篇:土壤—膨润土泥浆墙对污染物的阻截性能及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