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主要符号列表 | 第12-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54页 |
1.1 概述 | 第14-17页 |
1.2 碳气化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17-27页 |
1.2.1 气化反应的微观动力学 | 第17-22页 |
1.2.2 气化反应的宏观动力学 | 第22-27页 |
1.3 热分析技术概论 | 第27-32页 |
1.3.1 热分析技术的定义 | 第28-29页 |
1.3.2 热分析起源及发展 | 第29-30页 |
1.3.3 热分析的地位和作用 | 第30-31页 |
1.3.4 热分析仪的现状和未来 | 第31-32页 |
1.4 本文采用的热分析方法简介 | 第32-51页 |
1.4.1 热重法 | 第33-43页 |
1.4.1.1 热重法的基本原理 | 第34-37页 |
1.4.1.2 热重动力学解析方法 | 第37-43页 |
1.4.2 差示扫描量热法 | 第43-51页 |
1.4.2.1 差示扫描量热法的基本原理 | 第44-46页 |
1.4.2.2 差示扫描量热曲线方程 | 第46-48页 |
1.4.2.3 DSC动力学解析方法 | 第48-51页 |
1.5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51-54页 |
1.5.1 课题研究目的 | 第51-52页 |
1.5.2 课题研究方法 | 第52页 |
1.5.3 课题研究意义 | 第52-53页 |
1.5.4 研究内容及结构 | 第53页 |
1.5.5 本文的特色和创新性 | 第53-54页 |
第2章 实验设备与方法 | 第54-61页 |
2.1 实验设备 | 第54-57页 |
2.1.1 球磨机 | 第54-55页 |
2.1.2 热分析仪-质谱仪-湿度发生仪联动装置 | 第55-57页 |
2.2 实验样品 | 第57-58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58-59页 |
2.4 实验测量参数及计算 | 第59-61页 |
第3章 石墨/焦炭-CO_2/H_2O气化实验结果 | 第61-78页 |
3.1 石墨/焦炭-CO_2气化实验结果 | 第61-69页 |
3.2 石墨/焦炭-H_2O气化实验结果 | 第69-73页 |
3.3 石墨/焦炭-CO_2+H_2O气化实验结果 | 第73-7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4章 石墨/焦炭-CO_2/H_2O气化反应机理 | 第78-90页 |
4.1 石墨气化反应步骤 | 第78-79页 |
4.2 石墨-CO_2慢速气化阶段的吸附反应机理 | 第79-84页 |
4.3 石墨-H_2O慢速气化阶段的吸附反应机理 | 第84-86页 |
4.4 石墨-CO_2+H_2O慢速气化阶段的吸附反应机理 | 第86-8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第5章 石墨/焦炭-CO_2/H_2O气化动力学解析 | 第90-111页 |
5.1 吸附为气化速率限制的动力学模型 | 第90-92页 |
5.2 界面反应为气化速率限制的动力学模型 | 第92-99页 |
5.2.1 无固体产物层的动力学模型 | 第93-96页 |
5.2.2 有固体产物层的动力学模型 | 第96-99页 |
5.3 动力学解析方法 | 第99-100页 |
5.4 吸附变化率的求解方法 | 第100-101页 |
5.5 石墨/焦炭-CO_2/H_2O气化动力学参数 | 第101-107页 |
5.5.1 石墨/焦炭-CO_2气化动力学参数 | 第101-105页 |
5.5.2 石墨/焦炭-H_2O气化动力学参数 | 第105-106页 |
5.5.3 石墨/焦炭-CO_2+H_2O气化动力学参数 | 第106-107页 |
5.6 分析与讨论 | 第107-110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10-111页 |
第6章 结论 | 第111-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21页 |
致谢 | 第121-12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123-124页 |
作者简介 | 第124-125页 |
论文包含图、表、公式及文献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