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社会与环境论文--环境与发展论文

我国对外贸易与环境污染问题研究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0页
第1章 绪论第16-38页
    1.1 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第16-18页
        1.1.1 选题背景第16-17页
        1.1.2 选题意义第17-18页
    1.2 文献综述第18-31页
        1.2.1 对外贸易环境污染影响效应相关研究第18-24页
        1.2.2 对外贸易隐含污染问题相关研究第24-30页
        1.2.3 文献述评第30-31页
    1.3 结构安排和研究方法第31-35页
        1.3.1 研究思路第31页
        1.3.2 结构安排第31-34页
        1.3.3 研究方法第34-35页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第35-38页
        1.4.1 创新之处第35页
        1.4.2 不足之处第35-38页
第2章 对外贸易与环境污染问题理论研究基础第38-48页
    2.1 对外贸易环境影响效应的理论模型第38-42页
        2.1.1 污染供给第38-40页
        2.1.2 污染需求第40-42页
    2.2 对外贸易隐含污染的理论基础第42-47页
        2.2.1 基于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对外贸易含污量计算第42-45页
        2.2.2 基于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对外贸易含污量计算第45-47页
        2.2.3 贸易污染条件第47页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3章 我国对外贸易与环境污染状况概述第48-69页
    3.1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与环境污染变动第48-54页
        3.1.1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第48-52页
        3.1.2 我国环境污染变动第52-54页
    3.2 我国东中西部对外贸易与污染排放第54-62页
        3.2.1 我国东中西部对外贸易第55-57页
        3.2.2 我国东中西部污染排放第57-62页
    3.3 我国工业部门对外贸易与污染排放第62-68页
        3.3.1 我国工业部门对外贸易第62-64页
        3.3.2 我国工业部门污染排放第64-68页
    本章小结第68-69页
第4章 我国对外贸易环境影响效应实证检验第69-91页
    4.1 基于省级面板数据分析第69-81页
        4.1.1 回归模型设定第69-72页
        4.1.2 各省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第72-74页
        4.1.3 回归结果分析第74-81页
    4.2 基于工业行业面板数据分析——垂直专业化分工视角第81-89页
        4.2.1 回归模型设定第81-83页
        4.2.2 我国工业部门垂直专业化分工水平的度量第83-85页
        4.2.3 我国工业部门技术进步的测度第85页
        4.2.4 回归结果分析第85-89页
    本章小结第89-91页
第5章 我国对外贸易含污量测算及分析第91-129页
    5.1 研究方法——基于单区域竞争型投入产出表第91-96页
        5.1.1 投入产出模型第91-92页
        5.1.2 污染物直接排放系数与完全排放系数第92-93页
        5.1.3 进出口含污量计算方法第93-94页
        5.1.4 数据来源与整理第94-96页
    5.2 我国工业部门直接与完全排放系数变化第96-103页
        5.2.1 工业部门污染物直接排放系数第97-98页
        5.2.2 工业部门污染物完全排放系数第98-103页
    5.3 我国工业进出口贸易含污量及变化第103-118页
        5.3.1 工业进出口贸易含污总量及变化第103-105页
        5.3.2 工业出口含污量的部门分布第105-111页
        5.3.3 工业进口含污量的部门分布第111-114页
        5.3.4 工业净出口含污量的部门分布第114-118页
    5.4 我国工业进出口含污量的影响因素分析第118-120页
        5.4.1 对数均值迪氏因素分解法第118-119页
        5.4.2 工业进出口含污量因素分解第119-120页
    5.5 对外贸易环境度量指标分析第120-127页
        5.5.1 对外贸易污染贡献率第121-123页
        5.5.2 对外贸易污染相关度第123-125页
        5.5.3 对外贸易环境损失率第125-126页
        5.5.4 对外贸易污染拖累度第126-127页
    本章小结第127-129页
第6章 我国对美日韩增加值贸易含污量测算及分析第129-162页
    6.1 研究方法——基于多区域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第130-137页
        6.1.1 增加值贸易计算方法第130-133页
        6.1.2 增加值贸易含污量计算方法第133-135页
        6.1.3 增加值贸易含污量因素分解方法第135-137页
    6.2 我国对美日韩增加值贸易分析第137-149页
        6.2.1 中美增加值贸易分析第137-140页
        6.2.2 中日增加值贸易分析第140-143页
        6.2.3 中韩增加值贸易分析第143-146页
        6.2.4 我国对美日韩增加值贸易国别比较分析第146-149页
    6.3 我国对美日韩增加值贸易含污量分析第149-158页
        6.3.1 中美日韩完全排放系数及差异分析第149-151页
        6.3.2 我国对美日韩增加值贸易含污总量和净含污量变化第151-153页
        6.3.3 我国对美日韩单位产品含污及贸易污染条件的变化第153-155页
        6.3.4 我国对美日韩增加值贸易含污量的工业部门分布第155-157页
        6.3.5 我国对美日韩增加值贸易含污的国别比较分析第157-158页
    6.4 我国与美日韩增加值贸易含污量的影响因素分析第158-160页
        6.4.1 增加值出口含污因素分解第158-159页
        6.4.2 增加值进口含污因素分解第159-160页
    本章小结第160-162页
第7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第162-168页
    7.1 结论第162-164页
    7.2 政策建议第164-168页
参考文献第168-18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85-186页
致谢第186-187页

论文共1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社区矫正基本问题的法经济学分析
下一篇:中国国有企业用工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