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8-10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1 时代背景:乡村旅游规模扩大的机遇 | 第10页 |
1.1.2 现实背景:杭州市乡村旅游发展态势的现实需要 | 第10-11页 |
1.1.3 研究背景:旅游产业集聚研究成为了旅游研究重要领域之一 | 第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2.2 实际意义 | 第11-12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1 实地调查与资料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 第12-13页 |
1.3.2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 第13页 |
1.3.3 工具模型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4 研究内容与初步方案 | 第13-15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14-15页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5-16页 |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第16-26页 |
2.1 文献综述 | 第16-24页 |
2.1.1 相关概念的辨识 | 第16-18页 |
2.1.2 旅游产业集聚特征研究 | 第18-20页 |
2.1.3 旅游产业集聚的形成研究 | 第20-22页 |
2.1.4 旅游产业集聚的集聚效应研究 | 第22-23页 |
2.1.5 综述研究述评 | 第23-24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4-26页 |
2.2.1 外部经济理论 | 第24页 |
2.2.2 工业区位理论 | 第24页 |
2.2.3 新竞争优势理论 | 第24-25页 |
2.2.4 核心边缘理论 | 第25页 |
2.2.5 点一轴系统理论 | 第25-26页 |
3 理论模型与研究设计 | 第26-36页 |
3.1 理论假设的提出 | 第26-33页 |
3.1.1 乡村旅游集聚效应测度标准 | 第26-27页 |
3.1.2 乡村旅游集聚的影响因素 | 第27-30页 |
3.1.3 理论模型与假设 | 第30-33页 |
3.2 调查方案的设计 | 第33-36页 |
3.2.1 调查的目的 | 第33页 |
3.2.2 问卷的设计 | 第33页 |
3.2.3 有效性控制 | 第33-35页 |
3.2.4 调查问卷的预调研 | 第35-36页 |
4 杭州市乡村旅游集聚影响因素研究 | 第36-51页 |
4.1 杭州市乡村旅游空间集聚性判别 | 第36-38页 |
4.1.1 研究数据来源 | 第36-37页 |
4.1.2 杭州市乡村旅游点集聚特征性判定 | 第37-38页 |
4.2 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影响因素实证分析过程 | 第38-51页 |
4.2.1 被调查对象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8-39页 |
4.2.2 效度与信度分析 | 第39-42页 |
4.2.3 相关性分析 | 第42-45页 |
4.2.4 回归分析 | 第45-51页 |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51-60页 |
5.1 研究结果讨论 | 第51-56页 |
5.1.1 乡村旅游企业集聚影响因素构成的讨论 | 第51-52页 |
5.1.2 乡村旅游企业集聚影响因素与集聚效应之间关系的讨论 | 第52-54页 |
5.1.3 理论模型的修正 | 第54-55页 |
5.1.4 研究主要结论 | 第55-56页 |
5.2 研究启示 | 第56-58页 |
5.2.1 整合区域旅游资源 | 第56页 |
5.2.2 保持乡村原真性 | 第56-57页 |
5.2.3 重视培养游客需求 | 第57页 |
5.2.4 加强旅游产业合作 | 第57页 |
5.2.5 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 | 第57-58页 |
5.2.6 建设乡村旅游人才体系 | 第58页 |
5.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58-60页 |
5.3.1 本研究的局限 | 第58页 |
5.3.2 研究展望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附录1 | 第65-72页 |
附录2 | 第72-74页 |
附录3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