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8页 |
1.1 概述 | 第11页 |
1.2 我国的铝土矿资源 | 第11-14页 |
1.3 氧化铝的生产方法 | 第14-21页 |
1.3.1 传统的氧化铝生产工艺 | 第14-19页 |
1.3.2 氧化铝生产代表性新技术 | 第19-21页 |
1.4 我国赤泥的现状及处理方法 | 第21-24页 |
1.4.1 我国赤泥的现状 | 第21页 |
1.4.2 赤泥作为矿物原料整体利用 | 第21-22页 |
1.4.3 赤泥中回收和提取有用成分 | 第22-23页 |
1.4.4 赤泥在环保领域中应用的研究 | 第23-24页 |
1.5 课题的提出 | 第24-26页 |
1.6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第2章 实验研究方法 | 第28-43页 |
2.1 实验原料 | 第28-30页 |
2.1.1 矿物 | 第28-30页 |
2.1.2 实验药剂 | 第30页 |
2.2 溶液的配制 | 第30-33页 |
2.2.1 指示剂的配制 | 第31页 |
2.2.2 标液的配制与标定 | 第31-33页 |
2.2.3 溶出液的配制 | 第33页 |
2.3 实验设备及检测仪器 | 第33-39页 |
2.3.1 高压反应釜 | 第33-34页 |
2.3.2 全谱直读发射光谱仪(ICP) | 第34-35页 |
2.3.3 X射线衍射仪(XRD) | 第35-36页 |
2.3.4 差示扫描量热仪(DSC) | 第36-38页 |
2.3.5 球磨机 | 第38页 |
2.3.6 其它设备 | 第38-39页 |
2.4 实验研究方法 | 第39-43页 |
2.4.1 研究思路及方案 | 第39-40页 |
2.4.2 检测方法 | 第40页 |
2.4.3 相关计算公式 | 第40-43页 |
第3章 热力学计算 | 第43-52页 |
3.1 水化石榴石与碳酸钠浸出过程的热力学分析 | 第43-48页 |
3.1.1 简单离子、化合物的△G~0计算 | 第43-45页 |
3.1.2 水化石榴石的△G~0计算 | 第45-46页 |
3.1.3 NaAlSiO_4的△G~0计算 | 第46-47页 |
3.1.4 水化石榴石与碳酸钠总反应的△G~0计算 | 第47-48页 |
3.2 水化石榴石与CO_2反应过程的热力学分析 | 第48-52页 |
3.2.1 水化石榴石与二氧化碳反应的△G~0 | 第48-49页 |
3.2.2 随温度变化的△G | 第49-50页 |
3.2.3 随分压变化的△G | 第50-52页 |
第4章 石灰-碳碱碳化法的研究 | 第52-59页 |
4.1 添加石灰生成水化石榴石赤泥的研究 | 第52-56页 |
4.1.1 温度的影响 | 第52-54页 |
4.1.2 石灰添加量的影响 | 第54-56页 |
4.1.3 小结 | 第56页 |
4.2 水化石榴石赤泥的碳碱碳化反应研究 | 第56-59页 |
4.2.1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56页 |
4.2.2 液固比的影响 | 第56-57页 |
4.2.3 碳酸钠浓度的影响 | 第57-58页 |
4.2.4 浸出时间的影响 | 第58页 |
4.2.5 小结 | 第58-59页 |
第5章 纯水化石榴石的合成规律研究 | 第59-65页 |
5.1 纯水化石榴石合成的差热分析 | 第59-60页 |
5.2 温度的影响 | 第60-61页 |
5.3 石灰添加量的影响 | 第61-63页 |
5.4 合成时间的影响 | 第63-6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6章 纯水化石榴石的C02碳化反应研究 | 第65-73页 |
6.1 通气方式的影响 | 第65-66页 |
6.2 温度的影响 | 第66-67页 |
6.3 压力的影响 | 第67-68页 |
6.4 液固比的影响 | 第68-69页 |
6.5 反应时间的影响 | 第69-70页 |
6.6 搅拌速率的影响 | 第70-71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第7章 纯碳化渣溶铝的反应研究 | 第73-78页 |
7.1 温度的影响 | 第73-74页 |
7.2 液固比的影响 | 第74-75页 |
7.3 NaOH浓度的影响 | 第75-76页 |
7.4 溶铝时间的影响 | 第76-77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8章 石灰-CO_2碳化法处理低品位矿和赤泥的探索 | 第78-80页 |
第9章 结论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