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5页 |
1.2.1 关于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研究 | 第10-11页 |
1.2.2 关于品德评价的概念内涵研究 | 第11-13页 |
1.2.3 关于学生品德评价的内容和方法研究 | 第13-14页 |
1.2.4 关于学生品德评价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2章 小学生品德评价的理论 | 第17-25页 |
2.1 品德评价的内涵 | 第17-18页 |
2.1.1 品德 | 第17页 |
2.1.2 品德评价 | 第17-18页 |
2.1.3 小学生品德评价 | 第18页 |
2.2 品德评价的特点与功能 | 第18-20页 |
2.2.1 品德评价的特点 | 第18-19页 |
2.2.2 品德评价的功能 | 第19-20页 |
2.3 小学生品德评价的理论依据 | 第20-22页 |
2.3.1 自然主义教育理论 | 第20页 |
2.3.2 生活教育理论 | 第20-21页 |
2.3.3 生命教育理论 | 第21-22页 |
2.4 小学生品德评价的应然分析 | 第22-25页 |
2.4.1 小学生品德评价目标 | 第22-23页 |
2.4.2 小学生品德评价的内容 | 第23页 |
2.4.3 小学生品德评价的方法 | 第23-25页 |
第3章 小学生品德评价的现状与问题 | 第25-34页 |
3.1 小学生品德评价的现状与问题 | 第25-29页 |
3.1.1 品德评价的价值被学业成绩评价所遮蔽 | 第26-27页 |
3.1.2 评价方式缺乏生活的性质 | 第27页 |
3.1.3 评价过程过分强调逻辑和程序 | 第27-28页 |
3.1.4 评价主体局限于教师,教师局限于班主任 | 第28-29页 |
3.1.5 评价方法不够多样化 | 第29页 |
3.2 湖南大学子弟小学学生品德评价的现状与经验 | 第29-34页 |
3.2.1 小学生品德评价的依据 | 第30页 |
3.2.2 小学生品德评价的内容 | 第30-31页 |
3.2.3 小学生品德评价的方案 | 第31-32页 |
3.2.4 小学生品德评价方式与操作流程 | 第32-33页 |
3.2.5 小学生品德评价的经验 | 第33-34页 |
第4章 小学生品德评价的对策:以湖南大学子弟小学为例 | 第34-46页 |
4.1 小学生品德评价的原则 | 第34-36页 |
4.1.1 尊重生命原则 | 第34-35页 |
4.1.2 自然生长原则 | 第35页 |
4.1.3 融入生活原则 | 第35-36页 |
4.2 小学生品德评价的内容 | 第36-38页 |
4.2.1 公民素养 | 第36-37页 |
4.2.2 生命意识 | 第37-38页 |
4.2.3 自我意识 | 第38页 |
4.3 小学生品德评价的途径 | 第38-42页 |
4.3.1 在生活中评价 | 第39页 |
4.3.2 在活动中评价 | 第39-40页 |
4.3.3 在游戏中评价 | 第40-41页 |
4.3.4 在各科教学中评价 | 第41-42页 |
4.4 小学生品德评价的方法 | 第42-46页 |
4.4.1 注重观察 | 第42-43页 |
4.4.2 学会倾听 | 第43页 |
4.4.3 给予暗示 | 第43-44页 |
4.4.4 等待涌现 | 第44-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