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园林规划与建设论文--各种类型园林论文

昆明城市中心区开放式公园绿地使用状况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目录第9-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40页
    1.1 研究的背景与动机第14-15页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5-16页
        1.2.1 理论意义第15-16页
        1.2.2 现实意义第16页
    1.3 研究的对象与内容第16-17页
        1.3.1 研究对象第16-17页
        1.3.2 研究内容第17页
    1.4 国内外相关理论与课题研究第17-31页
        1.4.1 国外使用状况评价(POE)发展与研究现状第17-18页
        1.4.2 国内使用状况评价(POE)发展与研究现状第18-20页
        1.4.3 国外城市公园绿地发展概况第20-21页
        1.4.4 国内城市公园绿地发展概况第21-23页
        1.4.5 昆明市公园绿地发展概况第23-31页
    1.5 使用后评价的相关理论梳理第31-37页
        1.5.1 人在外部空间中的行为习性第31-32页
        1.5.2 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第32-33页
        1.5.3 户外环境与活动类型第33页
        1.5.4 环境心理与行为第33-36页
        1.5.5 关于人—行为—环境关系的几种论点第36-37页
    1.6 论文的创新点第37-38页
    1.7 论文研究框架第38页
    1.8 本章小结第38-40页
第二章 开放式公园绿地使用状况评价方法探究第40-60页
    2.1 相关概念辨析第40-42页
        2.1.1 城市中心区概念与范围界定第40页
        2.1.2 公园与公园绿地第40-41页
        2.1.3 开放式公园绿地第41-42页
        2.1.4 使用状况评价(POE)第42页
    2.2 开放式公园绿地与封闭式公园绿地的比较第42-44页
        2.2.1 空间准入的条件要求第42页
        2.2.2 空间渗透的差异性第42-43页
        2.2.3 管理水平的差异性第43页
        2.2.4 服务质量的差异性第43-44页
        2.2.5 信息反馈的不对等性第44页
    2.3 研究方法与评价原则第44-47页
        2.3.1 研究方法第44-45页
        2.3.2 评价原则第45-47页
    2.4 评价类型与评价层次第47-48页
        2.4.1 评价类型第47页
        2.4.2 评价层次第47-48页
    2.5 开放式公园绿地使用后评价方法与方法选择第48-54页
        2.5.1 量化评价方法第48-52页
        2.5.2 质化评价方法第52页
        2.5.3 量化评价方法与质化评价方法的比较第52-53页
        2.5.4 评价方法选择——量化与质化的结合第53-54页
    2.6 昆明城市中心区开放式公园绿地评价因素集的建构第54-59页
        2.6.1 评价因素集建构过程第54-56页
        2.6.2 评价因素权重计算第56-59页
    2.7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三章 面状开放式公园绿地——翠湖公园使用状况评价研究第60-96页
    3.1 翠湖公园概况第60-64页
        3.1.1 历史沿革第60-62页
        3.1.2 地理区位第62页
        3.1.3 园林特色第62-63页
        3.1.4 功能布局第63-64页
    3.2 翠湖公园邻里环境概况第64-65页
        3.2.1 土地利用概况第64页
        3.2.2 交通条件概况第64-65页
        3.2.3 文化特征概况第65页
    3.3 翠湖公园各分区使用状况评价第65-95页
        3.3.1 九龙池使用状况评价第65-69页
        3.3.2 竹林岛使用状况评价第69-72页
        3.3.3 金鱼岛使用状况评价第72-75页
        3.3.4 水月轩使用状况评价第75-78页
        3.3.5 莲花禅院使用状况评价第78-81页
        3.3.6 观鱼楼庭院使用状况评价第81-83页
        3.3.7 海心亭使用状况评价第83-86页
        3.3.8 西南岛使用状况评价第86-89页
        3.3.9 翠湖公园问卷调查、SD量表结果与分析第89-95页
    3.4 翠湖公园评价小结第95-96页
第四章 带状开放式公园绿地——盘龙江桃源街段绿地使用状况评价研究第96-120页
    4.1 带状开放式公园绿地的概念与特征第96-98页
        4.1.1 概念第96页
        4.1.2 特征第96-98页
    4.2 案例研究——盘龙江桃源街段绿地第98-118页
        4.2.1 盘龙江概况第98页
        4.2.2 盘龙江的历史沿革第98-102页
        4.2.3 盘龙江历史文化特征第102-103页
        4.2.4 盘龙江桃源街段使用状况评价第103-118页
    4.3 本章小结第118-120页
第五章 点状开放式公园绿地(街旁绿地)使用状况评价研究第120-172页
    5.1 定义与类型第120-123页
        5.1.1 定义第120页
        5.1.2 类型第120-123页
    5.2 点状开放式公园绿地的特征第123-125页
        5.2.1 分散性第123-124页
        5.2.2 密接性第124页
        5.2.3 开放性第124页
        5.2.4 袖珍性第124页
        5.2.5 复合性第124-125页
    5.3 案例研究第125-171页
        5.3.1 席子营小游园第125-136页
        5.3.3 金碧公园第136-149页
        5.3.4 西坝怡园第149-160页
        5.3.5 西站立交桥小游园第160-171页
    5.4 本章小结第171-172页
第六章 昆明城市中心区开放式公园绿地使用状况评价结果与优化建议第172-190页
    6.1 案例间的对比分析第172-174页
        6.1.1 共同性第172-173页
        6.1.2 差异性第173-174页
    6.2 影响昆明城市中心区开放式公园绿地使用的因素第174-178页
        6.2.1 使用者第174-175页
        6.2.2 空间因素第175-176页
        6.2.3 环境因素第176-177页
        6.2.4 设施因素第177页
        6.2.5 管理因素第177-178页
    6.3 昆明城市中心区开放式公园绿地存在的问题第178-182页
        6.3.1 资源分配均好性差第178页
        6.3.2 资源利用率低第178-179页
        6.3.3 缺乏历史文化内涵第179页
        6.3.4 空间多样性与空间层次单一第179页
        6.3.5 公共设施设置不合理第179-180页
        6.3.6 人性化设计欠缺第180-181页
        6.3.7 公众参与性差第181页
        6.3.8 经营方式单一第181页
        6.3.9 维护管理滞后第181-182页
    6.4 昆明城市中心区开放式公园绿地优化建议第182-189页
        6.4.1 优化开发建设第182-183页
        6.4.2 优化规划设计第183-186页
        6.4.3 优化经营第186-187页
        6.4.4 优化管理第187-189页
    6.5 本章小结第189-190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190-194页
参考文献第194-198页
附录一: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第198-199页
附录二:调查问卷样表第199-211页
附录三:游客使用情况及游客社会学特征统计第211-218页
致谢第218-219页
后记第219页

论文共21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文商“互适”下的商业文化中心设计研究--以昆明市前兴路商业文化中心设计为例
下一篇:昆明中心城区高校校园区位演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