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湫岩山1061井区储层特征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一章 前言第7-10页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7页
    1.2 研究目标第7-8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第8-9页
    1.4 完成的工作量及成果第9-10页
第二章 概况第10-13页
    2.1 工区位置及地理概况第10页
    2.2 油田地质特征第10-13页
        2.2.1 构造特征及演化史第10-11页
        2.2.2 延长组地层特征第11-13页
第三章 地层划分对比与构造特征分析第13-22页
    3.1 地层划分与对比第13-18页
        3.1.1 主要标志层及其特征第14-17页
        3.1.2 小层划分与对比结果第17-18页
    3.2 构造特征第18-22页
        3.2.1 长 4+5~1顶面构造特征第18页
        3.2.2 长4+5~2顶面构造特征第18-19页
        3.2.3 长6~11顶面构造特征第19页
        3.2.4 长6~12顶面构造特征第19-20页
        3.2.5 长6~2顶面构造特征第20页
        3.2.6 长6~3顶面构造特征第20-21页
        3.2.7 长6~4顶面构造特征第21-22页
第四章 沉积相类型及分布特征第22-33页
    4.1 沉积背景第22页
    4.2 沉积相识别标志第22-24页
        4.2.1 岩石学特征第22-24页
    4.3 单井沉积微相识别第24-27页
        4.3.1 三角洲平原亚相第24-27页
    4.4 连井剖面相分析第27-28页
    4.5 沉积微相平面展布及砂体分布特征第28-33页
        4.5.1 长 4+5~1沉积相带及砂体特征第28-29页
        4.5.2 长 4+5~2沉积相带及砂体特征第29-30页
        4.5.3 长 6~11沉积相带及砂体特征第30页
        4.5.4 长 6~12沉积相带及砂体特征第30-31页
        4.5.5 长 6~2沉积相带及砂体特征第31-32页
        4.5.6 长 6~3沉积相带及砂体特征第32页
        4.5.7 长 6~4沉积相带第32-33页
第五章 储层特征及非均质性分析第33-58页
    5.1 储层成岩作用研究第33-38页
        5.1.1 岩石学特征第33-34页
        5.1.2 成岩作用类型及孔隙演化第34-37页
        5.1.3 成岩阶段和成岩序次第37-38页
    5.2 储层四性关系及储层物性参数计算第38-45页
        5.2.1 四性关系第39-41页
        5.2.2 储层物性特征及孔隙度解释模型第41-45页
    5.3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第45-58页
        5.3.1 储层的宏观非均质性第45-54页
        5.3.2 储层微观非均质性第54-58页
第六章 油藏地质特征第58-69页
    6.1 油藏圈闭类型及驱动类型第58-59页
    6.2 油藏特征第59-63页
        6.2.1 流体性质第59-62页
        6.2.2 压温特征第62页
        6.2.3 渗滤物理特征第62-63页
    6.3 油藏产能与吸水能力第63-69页
        6.3.1 产能第63-66页
        6.3.2 油水层连通情况第66页
        6.3.3 吸水能力第66-69页
第七章 结论与认识第69-70页
致谢第70-71页
参考文献第71-73页
附录第73-119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19-120页
详细摘要第120-132页

论文共13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苏里格气田西区三维区砂体内部构型研究
下一篇:子北油田涧峪岔区长6油层组油藏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