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5-7页 |
中文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2页 |
1.2.1 选题的目的 | 第10-11页 |
1.2.2 选题的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1.3.1 国外休闲农业园发展研究 | 第12-13页 |
1.3.2 国内休闲农业园发展研究 | 第13-15页 |
1.3.3 研究评述 | 第15页 |
1.4 相关概念与研究对象界定 | 第15-16页 |
1.5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6-18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5.2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1.5.3 技术线路 | 第18页 |
1.6 创新点 | 第18-19页 |
2 休闲农业园建设和发展的理论分析 | 第19-23页 |
2.1 农业多功能性理论 | 第19页 |
2.2 农业区位理论 | 第19-20页 |
2.3 体验经济理论 | 第20-21页 |
2.4 区域经济理论 | 第21页 |
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1-23页 |
3 泉州市休闲农业园发展现状 | 第23-32页 |
3.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3-24页 |
3.2 泉州市休闲农业园数量与分布 | 第24-25页 |
3.3 泉州市休闲农业园旅游产品开发模式 | 第25-26页 |
3.4 泉州市休闲农业园的发展成果 | 第26-28页 |
3.5 基于AHP模糊评价模型的泉州市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的价值评估 | 第28-3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4 泉州市休闲农业园的SWOT分析 | 第32-38页 |
4.1 优势分析 | 第32-34页 |
4.1.1 农业基础扎实 | 第32页 |
4.1.2 文化底蕴深厚 | 第32页 |
4.1.3 城镇化不断深入 | 第32-33页 |
4.1.4 交通较为方便快捷 | 第33页 |
4.1.5 地理及生态环境起支撑作用 | 第33-34页 |
4.2 劣势分析 | 第34-35页 |
4.2.1 同质化程度高 | 第34页 |
4.2.2 宣传力度不足 | 第34页 |
4.2.3 从业人员专业性较差 | 第34-35页 |
4.3 发展机遇 | 第35-36页 |
4.3.1 政府大力扶持 | 第35页 |
4.3.2 居民休闲时间增多 | 第35页 |
4.3.3 人均收入快速提升 | 第35-36页 |
4.4 面临挑战 | 第36页 |
4.4.1 生态环境面临严峻考验 | 第36页 |
4.4.2 休闲农业游市场竞争激烈 | 第36页 |
4.4.3 面临其他类型旅游的挑战 | 第3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5 福州市“千江月”休闲农业园的主要经验与启示 | 第38-43页 |
5.1 基本概况 | 第38-39页 |
5.2 主要经验 | 第39-41页 |
5.2.1 理念当先,理清思路 | 第39页 |
5.2.2 因地制宜,合理规划 | 第39-40页 |
5.2.3 合理利用,拓展经营 | 第40页 |
5.2.4 迎合市场,注重品牌 | 第40-41页 |
5.3 启示 | 第41-43页 |
5.3.1 重视体验经济及市场开发规律 | 第41页 |
5.3.2 重视品牌的建设 | 第41-42页 |
5.3.3 延伸休闲农业园的服务项目 | 第42-43页 |
6 结论及建议 | 第43-47页 |
6.1 结论 | 第43页 |
6.1.1 泉州市休闲农业园在近年来发展迅速 | 第43页 |
6.1.2 泉州市休闲农业园发展应选择发展型战略 | 第43页 |
6.2 建议 | 第43-47页 |
6.2.1 发挥政府引导与扶持作用 | 第43-44页 |
6.2.2 重视农民,保护农民利益 | 第44页 |
6.2.3 应地制宜,应时制宜 | 第44-45页 |
6.2.4 树立理念,突出特色 | 第45页 |
6.2.5 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 | 第45页 |
6.2.6 加大宣传,发挥品牌影响力 | 第45-46页 |
6.2.7 强化闽台合作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作者简介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