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能源集团煤矿生产系统诊断项目化管理研究
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4 研究框架 | 第13-14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6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煤矿生产系统诊断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2.1 煤矿生产工艺情况 | 第16页 |
2.2 煤矿生产系统和专业分类 | 第16-17页 |
2.3 工业诊断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第三章 煤矿生产系统诊断机制设计研究 | 第19-26页 |
3.1 诊断范围 | 第19页 |
3.2 利益相关方 | 第19-21页 |
3.3 机构组成 | 第21-22页 |
3.4 实施步骤 | 第22-23页 |
3.5 激励约束 | 第23-24页 |
3.6 信息传递 | 第24页 |
3.7 运作流程 | 第24-25页 |
3.8 反馈评估 | 第25-26页 |
第四章 系统诊断内容研究 | 第26-29页 |
4.1 采掘专业 | 第26页 |
4.2 机电专业 | 第26-27页 |
4.3 运输专业 | 第27页 |
4.4 通防专业 | 第27页 |
4.5 地测防治水专业 | 第27-28页 |
4.6 经济专业 | 第28-29页 |
第五章 矿井自我诊断 | 第29-45页 |
5.1 采掘专业 | 第29-37页 |
5.1.1 矿井储量及分析 | 第29-30页 |
5.1.2 开拓布局 | 第30页 |
5.1.3 生产接续 | 第30页 |
5.1.4 矿井及采区设计 | 第30-31页 |
5.1.5 生产工艺 | 第31页 |
5.1.6 顶底板控制 | 第31-33页 |
5.1.7 设备配套 | 第33-34页 |
5.1.8 资源回收 | 第34页 |
5.1.9 辅助系统 | 第34-35页 |
5.1.10 煤质管理 | 第35页 |
5.1.11 劳动组织 | 第35-37页 |
5.2 机电专业 | 第37-39页 |
5.2.1 机电设备选型 | 第37页 |
5.2.2 机电设备运行 | 第37-38页 |
5.2.3 机电设备管理 | 第38页 |
5.2.4 供电系统 | 第38-39页 |
5.3 运输专业 | 第39-40页 |
5.3.1 主运系统设备 | 第39页 |
5.3.2 主运系统运行 | 第39页 |
5.3.3 辅助运输系统 | 第39页 |
5.3.4 辅助运输运行 | 第39-40页 |
5.3.5 运输专业存在问题及建议 | 第40页 |
5.4 通防专业 | 第40-42页 |
5.4.1 通风方式合理性 | 第40页 |
5.4.2 通风难易程度 | 第40页 |
5.4.3 瓦斯治理可靠程度 | 第40-41页 |
5.4.4 煤层防火可靠程度 | 第41-42页 |
5.4.5 矿井降温系统情况 | 第42页 |
5.5 地测防治水专业 | 第42-43页 |
5.6 经济专业 | 第43-45页 |
第六章 专家现场诊断 | 第45-47页 |
6.1 主要问题 | 第45页 |
6.2 建议 | 第45-47页 |
第七章 研究评价与展望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