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一章 岛屿的界定及其法律地位 | 第12-42页 |
第一节 岛屿的概念 | 第12-21页 |
一、 国际法上岛屿概念的发展 | 第12-13页 |
二、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岛屿的规定 | 第13-21页 |
(一) 岛屿的形成 | 第14-15页 |
(二) 岛屿和岩礁 | 第15-21页 |
第二节 岛屿的法律地位 | 第21-23页 |
一、 岛屿的法律地位概述 | 第21-22页 |
二、 岛屿可拥有的海域 | 第22-23页 |
(一) 岛屿的领海和毗连区 | 第22页 |
(二) 岛屿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 | 第22-23页 |
第三节 南海争端及诸岛礁现状与“五国六方” | 第23-42页 |
一、 《公约》与南海争端 | 第24-27页 |
(一) 《公约》产生前的南海争端 | 第25-26页 |
(二) 《公约》产生后的南海争端 | 第26-27页 |
二、 “五国六方”与南海争端 | 第27-42页 |
(一) 中菲南海争端 | 第27-31页 |
(二) 中越南海争端 | 第31-34页 |
(三) 中马南海争端 | 第34-36页 |
(四) 中印南海争端 | 第36-37页 |
(五) 中文南海争端 | 第37页 |
(六) 台湾与南海争端 | 第37-42页 |
第二章 岛屿在海洋划界中的作用 | 第42-67页 |
第一节 国际海洋划界的方法与原则 | 第42-43页 |
一、 自然延伸原则 | 第42-43页 |
二、 等距离/特殊情况规则 | 第43页 |
三、 公平原则 | 第43页 |
第二节 岛屿在相邻或相向国家间领海划界中的作用 | 第43-49页 |
一、 岛屿在领海划界中作用的概述 | 第43-45页 |
二、 相邻或相向国家间领海划界的原则和方法 | 第45页 |
三、 岛屿在领海划界中作用的分析和相关案例 | 第45-49页 |
(一) 全效力 | 第46-47页 |
(二) 半效力 | 第47-48页 |
(三) 零效力 | 第48-49页 |
第三节 岛屿在相邻或相向国家间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划界中的作用 | 第49-56页 |
一、 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划界概述 | 第49-50页 |
二、 岛屿与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划界原则和方法 | 第50-51页 |
(一) 岛屿与“等距离/特殊情况”规则 | 第50-51页 |
(二) 岛屿与“公平原则” | 第51页 |
三、 岛屿在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划界中作用的分析和相关案例 | 第51-56页 |
(一) 岛屿获得“全效力” | 第53-55页 |
(二) 岛屿获得“半效力” | 第55-56页 |
(三) 岛屿获得“零效力” | 第56页 |
第四节 中界岛在海域划界中的作用 | 第56-59页 |
一、 中界岛的定义 | 第56页 |
二、 中界岛划界的国家实践 | 第56-59页 |
(一) 中界岛获得“全效力”的情形 | 第56-58页 |
(二) 中界岛获得“半效力”的情形 | 第58-59页 |
第五节 南海诸岛在海洋划界中的地位和作用 | 第59-67页 |
一、 “九段线”的法律地位 | 第59-63页 |
二、 “九段线”能否适用群岛水域制度? | 第63-65页 |
三、 国外学者对南海划界的观点 | 第65-67页 |
第三章 我国解决南海诸岛划界效力的意见与建议 | 第67-85页 |
第一节 南海争端的复杂性 | 第67-75页 |
一、 澳大利亚 | 第67-69页 |
二、 美国 | 第69-71页 |
三、 日本 | 第71-73页 |
四、 印度 | 第73-74页 |
五、 俄罗斯 | 第74-75页 |
第二节 中国就解决南海争端所进行的实践与其不足之处 | 第75-76页 |
第三节 解决南海争端的建议与意见 | 第76-85页 |
一、 法律方面的建议 | 第76-83页 |
(一) 国际法层面 | 第76-81页 |
(二) 国内法层面 | 第81-83页 |
二、 中越北部湾划界对南海争端的启示 | 第83-84页 |
三、 以“飞地”方式处理岛屿在我国南海争端中的意义 | 第84-85页 |
结语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4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94-95页 |
后记 | 第95-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