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一、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概述 | 第11-18页 |
(一) 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概念 | 第11-14页 |
1. 精神损害的概念 | 第11-12页 |
2. 精神损害赔偿的概念 | 第12页 |
3. 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的概念 | 第12-14页 |
(二) 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的特征 | 第14-15页 |
1. 兼具公法性和私法性 | 第14页 |
2. 兼具补偿性与惩罚性 | 第14页 |
3. 法律责任竞合性 | 第14-15页 |
(三) 我国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的现状 | 第15-18页 |
1. 刑事法律与民事法律的规定存在冲突 | 第15-16页 |
2. 精神损害赔偿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 第16-18页 |
二、在我国确立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18-22页 |
(一) 确立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的必要性 | 第18-20页 |
1. 有利于刑事与民事法律的协调统一 | 第18-19页 |
2. 有利于保障刑事被害人权益 | 第19-20页 |
3. 有利于惩罚和预防犯罪 | 第20页 |
4. 有利于化解和平息社会矛盾 | 第20页 |
(二) 确立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的可行性 | 第20-22页 |
1. 法治观念已深入人心 | 第21页 |
2. 民事立法领域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已趋于完善 | 第21-22页 |
3. 司法实践已具备实施条件 | 第22页 |
三、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域外考察 | 第22-24页 |
(一) 大陆法系国家的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 第22-23页 |
(二) 英美法系国家的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 第23-24页 |
(三) 比较与借鉴 | 第24页 |
四、我国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基本框架的构建 | 第24-32页 |
(一) 构建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基本原则 | 第24-27页 |
1. 补偿、抚慰被害人与惩罚犯罪人并重原则 | 第25页 |
2. 法官相对自由裁量原则 | 第25-27页 |
3. 刑事责任与赔偿责任相一致的原则 | 第27页 |
(二) 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的主体范围 | 第27-29页 |
1. 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的主体范围 | 第27-28页 |
2. 承担精神损害赔偿责任的主体范围 | 第28-29页 |
(三) 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责任的构成条件 | 第29-30页 |
1. 实体要件 | 第29-30页 |
2. 程序要件 | 第30页 |
(四) 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的赔偿范围 | 第30-32页 |
1. 自然人提起精神损害的赔偿范围 | 第30-31页 |
2. 法人、非法人组织提起精神损害的赔偿范围 | 第31-32页 |
结论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6页 |
致谢 | 第36-37页 |
研究生履历 | 第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