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一氧化碳偶联反应催化过程研究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8-30页
    1.1 前言第8页
    1.2 草酸及草酸酯的传统生产方法第8-11页
    1.3 一氧化碳催化偶联制备草酸酯研究第11-20页
        1.3.1 液相法第11-12页
        1.3.2 气相法第12-14页
        1.3.3 一氧化碳催化偶联合成草酸酯机理研究进展第14-20页
    1.4 催化剂载体研究第20-22页
        1.4.1 载体的作用及分类第20-21页
        1.4.2 Al_2O_3载体的分类及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第21-22页
    1.5 催化剂的失活第22-28页
        1.5.1 催化剂的中毒失活第23-25页
        1.5.2 催化剂的烧结和热失活第25-28页
    1.6 论文工作的提出第28-30页
第二章 实验部分第30-39页
    2.1 实验药品第30页
    2.2 实验原理及方法第30-34页
        2.2.1 亚硝酸乙酯的生成第31-32页
        2.2.2 一氧化碳偶联反应第32-34页
        2.2.3 催化剂的制备第34页
    2.3 色谱分析方法第34-35页
        2.3.1 定性分析第34-35页
        2.3.2 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的分析第35页
        2.3.3 亚硝酸乙酯的分析第35页
        2.3.4 液相产品的分析第35页
    2.4 催化剂的表征第35-37页
        2.4.1 比表面的测定和孔分布的测定第35-36页
        2.4.2 TPR/TPO实验第36页
        2.4.3 活性表面测定第36页
        2.4.4 NH3-TPD实验第36页
        2.4.5 CO-TPD实验第36页
        2.4.6 XPS实验第36-37页
        2.4.7 XRD实验第37页
    2.5 实验结果计算第37-39页
第三章 催化剂载体效应研究第39-70页
    3.1 引言第39页
    3.2 不同焙烧温度的载体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第39-56页
        3.2.1 催化剂的制备及实验方法第39页
        3.2.2 催化剂反应性能评价第39-42页
        3.2.3 不同载体及催化剂上亚硝酸乙酯的分解反应第42-43页
        3.2.4 催化剂的XRD研究第43-44页
        3.2.5 催化剂的比表面研究第44-45页
        3.2.6 催化剂的孔分布研究第45-47页
        3.2.7 催化剂载体的NH_3-TPD研究第47-48页
        3.2.8 催化剂的TPR/TPO研究第48-55页
        3.2.9 小结第55-56页
    3.3 相同焙烧温度的载体效应研究第56-65页
        3.3.1 催化剂的制备及实验条件第56页
        3.3.2 催化剂反应性能评价第56-59页
        3.3.3 催化剂的XRD表征第59-60页
        3.3.4 催化剂的比表面及孔分布研究第60-61页
        3.3.5 催化剂XPS研究第61-63页
        3.3.6 TPR研究第63-64页
        3.3.7 CO-TPD研究第64-65页
        3.3.8 小结第65页
    3.4 不同型号载体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第65-70页
        3.4.1 一氧化碳转化率的测定结果第65-66页
        3.4.2 草酸二乙酯空时收率的测定结果第66-68页
        3.4.3 催化剂比表面测定结果第68页
        3.4.4 催化剂的孔分布的测定结果第68-69页
        3.4.5 小结第69-70页
第四章 催化剂制备的放大效应第70-78页
    4.1 引言第70页
    4.2 催化剂的制备及实验条件第70-71页
        4.2.1 催化剂的制备条件及编号第70页
        4.2.2 实验条件第70-71页
    4.3 活化过程放大的影响第71-73页
    4.4 大活化炉不同温度区活化的催化剂性能实验第73-75页
    4.5 催化剂制备的放大效应第75-77页
    4.5 小结第77-78页
第五章 催化剂的失活与再生实验第78-98页
    5.1 引言第78页
    5.2 催化剂的失活第78-80页
        5.2.1 催化剂的失活实验第78-79页
        5.2.2 失活催化剂的表观性质第79-80页
    5.3 再生催化剂的性能评价第80-87页
        5.3.1 实验条件的确定第80页
        5.3.2 催化剂活性随反应时间变化情况第80-82页
        5.3.3 反应温度对再生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第82-84页
        5.3.4 反应空时对偶联反应的影响第84-85页
        5.3.5 再生催化剂的稳定性实验第85-87页
    5.4 失活及再生催化剂的表征第87-95页
        5.4.1 催化剂的比表面研究第87-88页
        5.4.2 催化剂的XRD研究第88-90页
        5.4.3 催化剂的XPS研究第90-95页
    5.5 催化剂的二次失活研究第95-97页
        5.5.1 催化剂的失活及再生实验第95页
        5.5.2 再生催化剂性能评价第95-96页
        5.5.3 催化剂的比表面变化第96-97页
    5.5 小结第97-98页
第六章 偶联反应体系相关过程的DFT研究第98-127页
    6.1 引言第98-103页
        6.1.1 密度泛函理论的创立和发展第98-99页
        6.1.2 DFT基本原理第99-103页
        6.1.3 计算方法的选择第103页
    6.2 一氧化碳在Pd簇模型上吸附研究第103-112页
        6.2.1 模型构建和计算方法第103-104页
        6.2.2 吸附构型优化第104-105页
        6.2.3 能量及振动频率分析第105-106页
        6.2.4 电子轨道分析第106-110页
        6.2.5 吸附形态转换研究第110-111页
        6.2.6 小结第111-112页
    6.3 CO在Pd晶面上的吸附研究第112-117页
        6.3.1 计算方法第112页
        6.3.2 CO在不同Pd晶面上吸附研究第112-114页
        6.3.3 CO在Pd(111)表面不同位置的吸附第114-116页
        6.3.4 CO在Pd(111)表面吸附形态的转换第116页
        6.3.5 小结第116-117页
    6.4 亚硝酸甲酯、亚硝酸乙酯的DFT计算第117-123页
        6.4.1 结构参数第117-118页
        6.4.2 能量分析第118-119页
        6.4.3 原子轨道分析第119-121页
        6.4.4 亚硝酸酯在Pd(111)面上的吸附与分解第121-122页
        6.4.5 小结第122-123页
    6.5 CO偶联反应机理的DFT研究第123-127页
        6.5.1 引言第123-124页
        6.5.2 MN在Pd2吸附并解离的过程第124-125页
        6.5.3 CO和MO在Pd2上的反应第125-126页
        6.5.4 小结第126-127页
第七章 结论第127-129页
参考文献第129-138页
发表论文情况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138-139页
致谢第139页

论文共13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多FPGA原型验证平台关键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多OpenFlow网络路由技术的研究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