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创新点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8-25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8-22页 |
1.1.1 黄土的物理力学特性 | 第19页 |
1.1.2 黄土的强度理论 | 第19-20页 |
1.1.3 黄土应力-应变类型及本构模型 | 第20-21页 |
1.1.4 非饱和黄土理论 | 第21-22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2-23页 |
1.3 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25-57页 |
2.1 有效应力理论的发展 | 第25-30页 |
2.2 传统岩土本构模型 | 第30-47页 |
2.2.1 线弹性本构模型 | 第30-31页 |
2.2.2 非线性弹性本构关系 | 第31-39页 |
2.2.3 弹塑性本构模型 | 第39-47页 |
2.3 非饱和土本构模型 | 第47-57页 |
第三章 研究试样的物理力学特性测试 | 第57-77页 |
3.1 取样点概况 | 第57-58页 |
3.2 基本物理性质参数测定 | 第58-59页 |
3.3 土水特征曲线确定 | 第59-61页 |
3.4 不同含水率三轴CD试验 | 第61-70页 |
3.4.1 各向等压固结试验 | 第61-62页 |
3.4.2 强度参数 | 第62-70页 |
3.5 非饱和黄土强度参数的确定 | 第70-77页 |
3.5.1 非饱和原状L5强度参数的确定 | 第70-74页 |
3.5.2 非饱和重塑L5强度参数的确定 | 第74-77页 |
第四章 非饱和黄土理想弹塑性本构模型和非线弹性模型 | 第77-91页 |
4.1 理想弹塑性模型 | 第77-84页 |
4.2.1 模型建立 | 第77-81页 |
4.2.2 模型验证 | 第81-84页 |
4.2 非线弹性本构模型 | 第84-91页 |
4.2.1 切线变形模量 | 第84页 |
4.2.2 切线泊松比 | 第84-89页 |
4.2.3 模型验证 | 第89-91页 |
第五章 基于修正剑桥模型的非饱和黄土本构模型 | 第91-108页 |
5.1 骨架应力的定义 | 第91-92页 |
5.2 非饱和土骨架应力和孔隙比的关系 | 第92-93页 |
5.3 非饱和状态变量 | 第93-100页 |
5.3.1 非饱和状态变量 ρs | 第93-94页 |
5.3.2 修正的非饱和状态变量 ρs | 第94-99页 |
5.3.3 超固结状态变量 | 第99-100页 |
5.4 屈服方程 | 第100-105页 |
5.4.1 硬化参量 | 第101-102页 |
5.4.2 流动法则 | 第102-103页 |
5.4.3 应力-应变关系 | 第103-105页 |
5.4.4 加载准则 | 第105页 |
5.5 基质吸力增量与饱和度增量的关系 | 第105-108页 |
第六章 基于修正剑桥模型的非饱和黄土本构模型的实现及验证 | 第108-118页 |
6.1 计算程序的实现 | 第108-109页 |
6.2 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109-112页 |
6.2.1 修正剑桥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109-110页 |
6.2.2 非饱和参数的确定 | 第110-112页 |
6.3 非饱和重塑及原状黄土三轴剪切试验的验证 | 第112-118页 |
第七章 本构模型的应用 | 第118-131页 |
7.1 分析案例的概况 | 第118-119页 |
7.2 边坡模拟分析物理力学参数 | 第119-123页 |
7.2.1 边坡基本物理性质指标 | 第119-121页 |
7.2.2 水土特征曲线(SWCC)和渗透方程的估算 | 第121-123页 |
7.2.3 各地层非饱和抗剪强度及边坡稳定性分析 | 第123页 |
7.3 数值模拟 | 第123-127页 |
7.3.1 建立模型和模拟方法 | 第123-125页 |
7.3.2 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125-127页 |
7.4 本构模型选取对模拟结果的影响 | 第127-131页 |
结论 | 第131-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39页 |
附录 | 第139-1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54-155页 |
致谢 | 第1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