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1-31页 |
1.1 CO_2捕集方法 | 第11-15页 |
1.1.1 吸收法 | 第13页 |
1.1.2 膜分离法 | 第13页 |
1.1.3 低温蒸馏法 | 第13-14页 |
1.1.4 吸附法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吸附法捕集CO_2研究现状 | 第15-28页 |
1.2.1 固体吸附剂 | 第15-21页 |
1.2.2 MgO吸附剂的合成及其吸附特性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1.2.3 吸附剂粉末成型及其吸附特性研究进展 | 第22-24页 |
1.2.4 吸附反应器系统 | 第24-28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28-31页 |
1.3.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8页 |
1.3.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28-31页 |
2 炭掺杂介孔MgO颗粒的制备及表征 | 第31-51页 |
2.1 引言 | 第3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1-34页 |
2.2.1 实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 第31-32页 |
2.2.2 炭掺杂介孔MgO颗粒的制备方法 | 第32-33页 |
2.2.3 表征方法 | 第33-34页 |
2.2.4 CO_2吸附性能实验 | 第34页 |
2.3 结果及分析 | 第34-49页 |
2.3.1 表面形貌 | 第34-36页 |
2.3.2 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 | 第36-39页 |
2.3.3 MgO颗粒物理结构分形特性分析 | 第39-42页 |
2.3.4 制备条件对MgO颗粒性能的影响 | 第42-46页 |
2.3.5 MgO颗粒CO_2吸附机理 | 第46-48页 |
2.3.6 MgO颗粒吸/脱附循环性能 | 第48-4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3 MgO颗粒水合活化及其CO_2吸附动力学研究 | 第51-69页 |
3.1 引言 | 第51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51-52页 |
3.2.1 MgO颗粒的水合活化法 | 第51-52页 |
3.2.2 表征方法 | 第52页 |
3.2.3 CO_2吸附性能实验 | 第52页 |
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52-59页 |
3.3.1 形貌及结构表征 | 第52-54页 |
3.3.2 颗粒孔道结构分形特征 | 第54-56页 |
3.3.3 水合作用对MgO颗粒性能影响 | 第56-59页 |
3.4 CO_2吸附动力学研究 | 第59-67页 |
3.4.1 吸附动力学数学模型 | 第59-60页 |
3.4.2 吸附动力学模型分析 | 第60-62页 |
3.4.3 活化方式对吸附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 第62-63页 |
3.4.4 吸附温度对吸附动力学参数的的影响 | 第63-64页 |
3.4.5 解吸温度对吸附能力的影响 | 第64-65页 |
3.4.6 水合MgO颗粒循环稳定性 | 第65-6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4 MgO颗粒堆积床上CO_2吸附特性研究 | 第69-95页 |
4.1 引言 | 第69页 |
4.2 实验装置与系统 | 第69-72页 |
4.3 实验步骤与工况 | 第72-73页 |
4.3.1 实验步骤 | 第72页 |
4.3.2 实验工况 | 第72-73页 |
4.4 吸附过程的评价指标 | 第73-75页 |
4.4.1 穿透曲线、穿透吸附量和饱和吸附量 | 第73-75页 |
4.4.2 无效床层长度和床层利用率 | 第75页 |
4.5 MgO颗粒堆积床CO_2吸附特性研究 | 第75-89页 |
4.5.1 干燥混合气体CO_2吸附性能研究 | 第75-83页 |
4.5.2 含湿气体CO_2吸附性能研究 | 第83-89页 |
4.6 解吸吹扫气对堆积床CO_2吸附循环稳定性影响 | 第89-92页 |
4.6.1 纯CO_2气体作为解吸吹扫气体 | 第90页 |
4.6.2 水蒸汽作为解吸吹扫气体 | 第90-91页 |
4.6.3 循环稳定性结果分析 | 第91-92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92-95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95-99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95-96页 |
5.2 后续工作展望 | 第96-99页 |
致谢 | 第99-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11页 |
附录 | 第111页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11页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