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r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2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1.2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1.5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1-12页 |
第2章 金融消费纠纷和金融消费ADR概述 | 第12-17页 |
2.1 金融消费纠纷概述 | 第12-14页 |
2.1.1 金融消费纠纷的概念 | 第12页 |
2.1.2 金融消费纠纷的特征 | 第12-14页 |
2.2 金融消费ADR概述 | 第14-17页 |
2.2.1 金融消费ADR的概念 | 第14页 |
2.2.2 金融消费ADR的特征 | 第14-17页 |
第3章 我国完善金融消费ADR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17-21页 |
3.1 我国完善金融消费ADR的必要性 | 第17-18页 |
3.1.1 金融消费ADR的成本效益优势 | 第17页 |
3.1.2 金融消费ADR的程序倾斜保护优势 | 第17-18页 |
3.1.3 金融消费ADR的专业性优势 | 第18页 |
3.2 我国完善金融消费ADR的可行性 | 第18-21页 |
3.2.1 顺应金融领域探索纠纷解决机制的趋势 | 第18-19页 |
3.2.2 符合民众对非对抗性纠纷解决方式的期待 | 第19-20页 |
3.2.3 满足法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 第20-21页 |
第4章 传统纠纷解决机制在我国各金融行业的运行 | 第21-30页 |
4.1 传统纠纷解决机制在我国各金融行业实施的现状 | 第21-25页 |
4.1.1 协商 | 第21-22页 |
4.1.2 调解 | 第22-23页 |
4.1.3 仲裁 | 第23-24页 |
4.1.4 诉讼 | 第24-25页 |
4.2 传统纠纷解决机制在我国各金融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5-30页 |
4.2.1 效率低、成本高、公正性不强 | 第25-27页 |
4.2.2 传统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运行机制不完善 | 第27-28页 |
4.2.3 与混合经营发展模式不匹配 | 第28-30页 |
第5章 域外金融消费ADR机制的借鉴 | 第30-39页 |
5.1 域外金融消费ADR机制概述 | 第30-31页 |
5.2 机构模式的选择及分析与借鉴 | 第31-34页 |
5.2.1 民间型 | 第31-32页 |
5.2.2 准官方型 | 第32页 |
5.2.3 官方型 | 第32-33页 |
5.2.4 分析与借鉴 | 第33-34页 |
5.3 程序选择及分析与借鉴 | 第34-36页 |
5.3.1“调解+裁决”模式 | 第34-35页 |
5.3.2“调解+仲裁”模式 | 第35页 |
5.3.3 分析与借鉴 | 第35-36页 |
5.4 行业覆盖范围的选择及分析与借鉴 | 第36-39页 |
5.4.1 分业型 | 第36-37页 |
5.4.2 统合型 | 第37-38页 |
5.4.3 分析与借鉴 | 第38-39页 |
第6章 我国金融消费ADR机制的完善和创新 | 第39-46页 |
6.1 完善我国金融消费ADR机制的先决条件 | 第39-41页 |
6.1.1 树立保护金融消费者的理念 | 第39-40页 |
6.1.2 制定配套的法律法规 | 第40-41页 |
6.2 完善我国金融消费ADR机制的基本思路 | 第41-44页 |
6.2.1 设立准官方型金融消费ADR机制运行机构 | 第41-42页 |
6.2.2 采用“调解+裁决”的纠纷处理模式 | 第42-43页 |
6.2.3 建立统合型的金融消费ADR机制 | 第43-44页 |
6.3 由外部机制的建设反推内部机制的完善 | 第44-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