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4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7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21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1-26页 |
1.3.3 综述 | 第26-27页 |
1.4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第27-29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页 |
1.4.2 主要研究方法 | 第27页 |
1.4.3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7-28页 |
1.4.4 研究框架 | 第28-29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研究 | 第29-45页 |
2.1 废旧厂房概述 | 第29-31页 |
2.1.1 概念与分类 | 第29-31页 |
2.2 分布 | 第31-32页 |
2.3 孵化器概述 | 第32-34页 |
2.3.1 孵化器的概念 | 第32页 |
2.3.2 孵化器办公建筑的解析 | 第32-34页 |
2.4 创意产业孵化器办公建筑的概述 | 第34-38页 |
2.5 我国废旧厂房改为创意产业孵化器办公建筑的案例 | 第38-44页 |
2.6 我国废旧厂房改为创意产业孵化器办公建筑面临的问题 | 第44-45页 |
第3章 旧厂房改造为创意产业孵化器的设计分析 | 第45-54页 |
3.1 旧厂房改造为创意产业孵化器的制约因素 | 第45-46页 |
3.1.1 技术因素 | 第45页 |
3.1.2 功能因素 | 第45-46页 |
3.1.3 审美因素 | 第46页 |
3.2 影响旧厂房改造为创意产业孵化器办公建筑的使用主体因素 | 第46-50页 |
3.2.1 创意产业孵化器内产业活动特点及生命周期 | 第46-47页 |
3.2.2 创意阶层的行为特征与心理需求 | 第47-50页 |
3.2.3 创意阶层的行为、心理对废旧厂房改造为创意产业孵化器办建筑的要求 | 第50页 |
3.3 旧厂房改造为创意产业孵化器办公建筑营造原则 | 第50-51页 |
3.3.1 挖掘精神内涵 | 第50-51页 |
3.3.2 各功能空间参与 | 第51页 |
3.3.3 弹性化设计,提升空间的灵活性 | 第51页 |
3.4 改造范围 | 第51-53页 |
3.4.1 厂区规划 | 第52页 |
3.4.2 厂房群体改造 | 第52页 |
3.4.3 厂房本体改造 | 第52-53页 |
3.5 小结 | 第53-54页 |
第4章 旧厂房改造为创意产业孵化器建筑设计 | 第54-91页 |
4.1 改造的理解 | 第54页 |
4.1.1 本文改造的中心含义 | 第54页 |
4.2 厂区规划 | 第54-65页 |
4.2.1 空间组织脉络整合 | 第54-56页 |
4.2.2 规划次序排期 | 第56页 |
4.2.3 活动空间植入 | 第56-61页 |
4.2.4 城市界面营造 | 第61-65页 |
4.3 厂房群体改造 | 第65-69页 |
4.3.1 消除 | 第65-66页 |
4.3.2 增建 | 第66页 |
4.3.3 连接 | 第66-67页 |
4.3.4 融合 | 第67页 |
4.3.5 覆盖 | 第67-68页 |
4.3.6 分层 | 第68-69页 |
4.4 厂房本体改造 | 第69-89页 |
4.4.1 立面改造 | 第69-70页 |
4.4.2 形体改造 | 第70-76页 |
4.4.3 内部空间改造 | 第76-77页 |
4.4.4 平面布局 | 第77-84页 |
4.4.5 废旧厂房改为创意产业孵化器办公建筑物理环境基本内容 | 第84-89页 |
4.5 小节 | 第89-91页 |
第5章 实际工程案例 | 第91-109页 |
5.1 背景信息 | 第91-93页 |
5.1.1 区位分析 | 第91-93页 |
5.1.2 场地及周边现状 | 第93页 |
5.2 改造内容 | 第93-108页 |
5.2.1 厂区规划 | 第93-96页 |
5.2.2 厂房群体改造 | 第96-97页 |
5.2.3 厂房本体改造 | 第97-108页 |
5.3 小节 | 第108-109页 |
结论 | 第109-110页 |
致谢 | 第110-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14页 |
作者简介 | 第11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第114-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