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5-27页 |
1.1 嗜水气单孢菌生物学特性 | 第15页 |
1.2 嗜水气单孢菌的致病性 | 第15-16页 |
1.3 嗜水气单孢菌的防治 | 第16-20页 |
1.3.1 抗生素 | 第16-17页 |
1.3.2 疫苗 | 第17-19页 |
1.3.3 中草药 | 第19-20页 |
1.3.4 益生菌 | 第20页 |
1.4 氢分子生物学 | 第20-25页 |
1.4.1 抗炎作用 | 第21-23页 |
1.4.2 抗氧化作用 | 第23-24页 |
1.4.3 抗凋亡作用 | 第24页 |
1.4.4 信号通路调节作用 | 第24-25页 |
1.4.5 氢气作为治疗性气体的优势 | 第25页 |
1.5 研究目的及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1.5.1 研究目的 | 第25-26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第2章 富氢水对嗜水气单孢菌感染斑马鱼的保护作用 | 第27-33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7-29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7-28页 |
2.1.2 HW对嗜水气单孢菌感染斑马鱼的保护实验 | 第28-29页 |
2.1.2.1 嗜水气单孢菌NJ-1的准备 | 第28页 |
2.1.2.2 斑马鱼感染 | 第28-29页 |
2.1.2.3 分组实验 | 第29页 |
2.1.3 HW体内抑菌活性实验 | 第29页 |
2.2 结果分析 | 第29-31页 |
2.2.1 富氢水作用提高嗜水气单孢菌感染斑马鱼的存活率 | 第29-30页 |
2.2.2 富氢水抑制嗜水气单孢菌在斑马鱼体内生长 | 第30-31页 |
2.3 小结与讨论 | 第31-33页 |
2.3.1 富氢水对斑马鱼存活率的影响 | 第31-32页 |
2.3.2 富氢水对斑马鱼体内染菌情况的影响 | 第32-33页 |
第3章 富氢水对斑马鱼炎症相关因子的表达影响研究 | 第33-45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3-38页 |
3.1.1 材料 | 第33-34页 |
3.1.1.1 实验菌株及斑马鱼 | 第33页 |
3.1.1.2 实验试剂 | 第33页 |
3.1.1.3 实验仪器 | 第33-34页 |
3.1.2 实验方法 | 第34-38页 |
3.1.2.1 实验设计 | 第34页 |
3.1.2.2 Realtime-PCR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34-35页 |
3.1.2.3 各组织总RNA的提取 | 第35-36页 |
3.1.2.4 反转录制备cDNA | 第36页 |
3.1.2.5 反转录的cDNA质量检测 | 第36-37页 |
3.1.2.6 Real-time PCR分析 | 第37页 |
3.1.2.7 数据处理 | 第37-38页 |
3.2 结果分析 | 第38-42页 |
3.2.1 斑马鱼组织分离结果 | 第38页 |
3.2.2 富氢水对斑马鱼脾脏中免疫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 | 第38-40页 |
3.2.3 富氢水对斑马鱼肾脏中免疫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 | 第40-41页 |
3.2.4 富氢水对斑马鱼肝脏中免疫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 | 第41-42页 |
3.3 小结与讨论 | 第42-45页 |
3.3.1 促炎因子在斑马鱼脾脏、肾脏和肝脏中的表达 | 第42-43页 |
3.3.2 抗炎因子在斑马鱼脾脏、肾脏和肝脏中的表达 | 第43-45页 |
第4章 富氢水对斑马鱼抗氧化相关因子的表达影响分析 | 第45-52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5-47页 |
4.1.1 材料 | 第45页 |
4.1.2 实验方法 | 第45-47页 |
4.1.2.1 实验设计 | 第45页 |
4.1.2.2 Realtime-PCR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45-46页 |
4.1.2.3 实验操作 | 第46-47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7-50页 |
4.2.1 富氢水对斑马鱼脾脏中抗氧化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 | 第47-48页 |
4.2.2 富氢水对斑马鱼肾脏中抗氧化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 | 第48-49页 |
4.2.3 富氢水对斑马鱼肝脏中抗氧化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 | 第49-50页 |
4.3 小结与讨论 | 第50-52页 |
第5章 全文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