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2 染料废水特点和处理方法 | 第12-15页 |
1.2.1 物理处理法 | 第13页 |
1.2.2 化学处理法 | 第13-14页 |
1.2.3 生物处理法 | 第14-15页 |
1.3 电絮凝技术简介 | 第15-18页 |
1.3.1 电絮凝技术的原理 | 第15-17页 |
1.3.2 电絮凝技术的应用 | 第17-18页 |
1.4 生物质吸附技术简介 | 第18页 |
1.4.1 生物质吸附技术机理 | 第18页 |
1.4.2 生物质吸附技术的应用 | 第18页 |
1.5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8-20页 |
1.5.1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0-24页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20-21页 |
2.1.1 实验药品和材料 | 第20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0-21页 |
2.2 生物质吸附剂的制备方法 | 第21页 |
2.2.1 花生壳的制备 | 第21页 |
2.2.2 改性稻壳的制备 | 第21页 |
2.3 实验装置与实验方法。 | 第21-22页 |
2.3.1 实验装置 | 第21-22页 |
2.3.2 实验方法 | 第22页 |
2.4 表征方法 | 第22-24页 |
2.4.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22页 |
2.4.2 傅里叶转换红外线光谱(FT-IR) | 第22-23页 |
2.4.3 零电位点(pH_(pzc))测定 | 第23页 |
2.4.4 比表面积(BET) | 第23-24页 |
第3章 电絮凝与花生壳吸附耦合去除孔雀石绿的研究 | 第24-33页 |
3.1 花生壳的表征 | 第24-26页 |
3.1.1 SEM表征 | 第24页 |
3.1.2 FT-IR分析 | 第24-25页 |
3.1.3 pHpzc的测定 | 第25-26页 |
3.2 电絮凝花生壳吸附耦合去除孔雀石绿影响因素的探究 | 第26-30页 |
3.2.1 电流密度对去除效率的影响 | 第26-27页 |
3.2.2 花生壳投加量对去除效率的影响 | 第27-28页 |
3.2.3 溶液初始pH值对去除效率的影响 | 第28-29页 |
3.2.4 孔雀石绿溶液初始浓度对去除效率的影响 | 第29-30页 |
3.3 不同体系的对比 | 第30-31页 |
3.4 单位能耗和单位电极材料消耗分析 | 第31-33页 |
第4章 电絮凝与改性稻壳吸附耦合去除孔雀石绿的研究 | 第33-40页 |
4.1 稻壳与改性稻壳的表征 | 第33-35页 |
4.1.1 SEM分析 | 第33-34页 |
4.1.2 BET分析 | 第34页 |
4.1.3 FT-IR分析 | 第34-35页 |
4.1.4 零电位点(pH_(pzc))的测定 | 第35页 |
4.2 电絮凝改性稻壳吸附耦合去除孔雀石绿影响因素的探究 | 第35-39页 |
4.2.1 改性时固液比对去除效率的影响 | 第35-36页 |
4.2.2 改性时间对去除效率的影响 | 第36-37页 |
4.2.3 溶液初始pH值对去除效率的影响 | 第37-38页 |
4.2.4 改性稻壳投加量对去除效率的影响 | 第38-39页 |
4.3 不同体系的对比 | 第39-40页 |
第5章 热力学及动力学分析 | 第40-49页 |
5.1 吸附等温线 | 第40-44页 |
5.1.1 吸附等温线模型 | 第40-42页 |
5.1.2 PS、NaOH-RH吸附过程的拟合 | 第42-44页 |
5.2 吸附动力学 | 第44-47页 |
5.3 EC体系和耦合体系动力学分析 | 第47-49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49-51页 |
6.1 结论 | 第49-50页 |
6.2 建议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6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