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肿瘤学论文--消化系肿瘤论文--胃肿瘤论文

量子点在胃癌的早期诊断、治疗和预防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1页
缩略词表第12-20页
第1章 绪论第20-48页
    1.1 胃癌的流行病学及早期诊断现状第20-25页
    1.2 胃癌的免疫预防和免疫治疗第25-28页
    1.3 量子点第28-38页
    1.4 量子点生物探针的制备第38-39页
    1.5 量子点探针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第39-45页
    1.6 量子点的毒性第45-46页
    1.7 机遇与挑战第46-47页
    1.8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第47-48页
第2章 双亲性聚合物修饰的量子点的合成、功能化及稳定性的研究第48-67页
    2.1 引言第48-50页
    2.2 实验方法第50-57页
        2.2.1 实验试剂及仪器第50-52页
        2.2.2 实验步骤第52-57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57-66页
        2.3.1 CdSe/ZnS量子点、两亲性聚合物合成及相转移后水溶性量子点的表征第57-63页
        2.3.2 CdSe/ZnS量子点的稳定性测试第63-66页
    2.4 本章小结第66-67页
第3章 BRCAA1和Her2单克隆抗体量子点探针的制备及其在胃癌的靶向成像中的应用第67-84页
    3.1 引言第67-68页
    3.2 实验方法第68-72页
        3.2.1 实验试剂及仪器第68-69页
        3.2.2 实验步骤第69-72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72-82页
        3.3.1 两亲性聚合物修饰量子点的生物相容性评价第72-74页
        3.3.2 量子点对细胞进行非特异性标记的结果第74-76页
        3.3.3 量子点探针制备效果及抗体偶联效率的计算第76-77页
        3.3.4 BRCAA1和Her2量子点探针对细胞进行靶向标记结果第77-81页
        3.3.5 量子点探针在体内对胃癌组织进行靶向标记及成像第81-82页
    3.4 本章小结第82-84页
第4章 近红外量子点标记的胃癌疫苗的制备及其在胃癌的预防和免疫治疗中的应用第84-118页
    4.1 引言第84-87页
    4.2 实验方法第87-95页
        4.2.1 实验试剂及仪器第87-89页
        4.2.2 实验步骤第89-95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95-117页
        4.3.1 MGC-803,CIKs,DCs和FCs细胞表型检测结果第95-97页
        4.3.2 CIS/ZnS近红外量子点的合成及特性第97-100页
        4.3.3 近红外量子点标记的FC细胞荧光强度的测定及FC细胞形态观察第100-104页
        4.3.4 FC细胞的结构及活性检测第104-107页
        4.3.5 在体外FC细胞增强的肿瘤特异性CTL效应第107-111页
        4.3.6 近红外量子点探针标记的FC细胞和CIK细胞在荷瘤小鼠体内的示踪第111页
        4.3.7 FC细胞在体内对肿瘤的免疫预防及免疫治疗效果评价第111-114页
        4.3.8 组织学和细胞因子改变第114-116页
        4.3.9 免疫记忆功能研究第116-117页
    4.4 本章小结第117-118页
第5 章荧光磁性纳米粒子标记的多功能诱导干细胞在胃癌模型中的靶向成像和热疗作用第118-137页
    5.1 引言第118-120页
    5.2 实验方法第120-124页
        5.2.1 实验试剂及仪器第120-121页
        5.2.2 实验步骤第121-124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124-136页
        5.3.1 FMNPs的特性第124页
        5.3.2 iPS细胞的特性第124-127页
        5.3.3 鉴定和评估FMNPs对iPS的标记效率第127-128页
        5.3.4 FMNPs对iPS细胞活性的影响第128页
        5.3.5 iPS细胞对胃癌细胞活性的影响第128-130页
        5.3.6 FMNPs标记的iPS细胞在荷瘤小鼠体内的分布及荧光成像第130-131页
        5.3.7 FMNP标记的iPS细胞用于体内胃癌细胞的磁共振成像第131-132页
        5.3.8 FMNPs标记的iPS细胞在体内胃癌组织部位的热疗第132-134页
        5.3.9 讨论第134-136页
    5.4 本章小结第136-137页
第6章 结论、创新与展望第137-141页
    6.1 本文主要结论第137-138页
    6.2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第138-139页
    6.3 未来研究展望第139-141页
参考文献第141-159页
附录第159-16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申请专利第165-168页
致谢第168-169页

论文共1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一般分析框架的实物收益普通证券分析
下一篇:存款利率市场化对中国实体经济的作用机制和预期效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