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西部草原生态环境评价及其专家系统研究
前 言 | 第11-13页 |
第一章 绪 论 | 第13-27页 |
第一节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3-16页 |
一、 本研究的背景 | 第13-14页 |
二、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4-16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4页 |
一、 草原生态环境的研究 | 第17-20页 |
二、 草原资源评价研究 | 第20-21页 |
三、 草原资源评价方法学研究 | 第21页 |
四、 草原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 | 第21-22页 |
五、 草原专家系统的研究 | 第22-24页 |
第三节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第24-25页 |
一、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4页 |
二、 创新点 | 第24-25页 |
第四节 论文的总体路线设计 | 第25页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第二章 草原生态环境研究的理论基础及技术方法 | 第27-48页 |
第一节 环境研究的一般理论 | 第27-31页 |
一、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7-29页 |
二、 生态学理论与草地生态学理论 | 第29-30页 |
三、 生态经济学理论 | 第30页 |
四、 区域经济学理论 | 第30页 |
五、 系统工程理论 | 第30-31页 |
第二节 草原生态环境研究的核心理论-系统论 | 第31-34页 |
一、 系统论概念 | 第31页 |
二、 系统论的原则 | 第31-32页 |
三、 系统论的研究步骤 | 第32-34页 |
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基本理论 | 第34-37页 |
一、 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特征 | 第34-36页 |
二、 草原生态系统基本理论 | 第36-37页 |
第四节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37-47页 |
一、 定量与定性研究方法 | 第37-38页 |
二、 层次分析法 | 第38-42页 |
三、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 第42-43页 |
四、 主成分分析法 | 第43-45页 |
五、 聚类分析法 | 第45页 |
六、 专家系统 | 第45-47页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三章 吉林西部草原区概况 | 第48-63页 |
第一节 草原区的自然地理条件 | 第48-51页 |
一、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 第48-49页 |
二、 气象水文 | 第49-50页 |
三、 地质与地貌 | 第50页 |
四、 土壤 | 第50-51页 |
五、 植被 | 第51页 |
第二节 草原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效益 | 第51-54页 |
一、 草原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和效益 | 第52-53页 |
二、 草原生态系统的经济功能和效益 | 第53页 |
三、 草原生态系统的社会功能和效益 | 第53-54页 |
第三节 草地特点、类型及存在问题 | 第54-57页 |
一、 草地特点 | 第54页 |
二、 草地的主要类型 | 第54-57页 |
第四节 吉林西部草原生态环境的演变 | 第57-62页 |
一、 吉林西部草原演化阶段划分 | 第57页 |
二、 草原面积的变化 | 第57-58页 |
三、 植被组成的变化与演替特点 | 第58-60页 |
四、 草原土壤的变化 | 第60-62页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四章 草原生态环境评价 | 第63-99页 |
第一节 评价的目的和原则 | 第63-66页 |
一、 草原生态环境评价的概念、目的和原则 | 第63-64页 |
二、 草原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64-65页 |
三、 权重的确定方法 | 第65-66页 |
第二节 草原土壤质量评价 | 第66-72页 |
一、 土壤采集及测试方法 | 第66-67页 |
二、 评价指标的选择 | 第67页 |
三、 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 | 第67页 |
四、 草原土壤质量综合评价步骤 | 第67-70页 |
五、 草原土壤质量评价结果 | 第70-71页 |
六、 评价结果分析 | 第71-72页 |
第三节 草地质量评价 | 第72-81页 |
一、 评价指标的选择 | 第72-74页 |
二、 草地质量综合评价步骤 | 第74-78页 |
三、 草地质量评价 | 第78-81页 |
四、 草地质量评价结果分析 | 第81页 |
第四节 草地营养类型分类 | 第81-84页 |
一、 草地营养类型的概念及划分方法 | 第81-82页 |
二、 采集原始数据及计算 | 第82-83页 |
三、 草地营养类型分类结果 | 第83-84页 |
第五节 牧草营养质量评价 | 第84-94页 |
一、 与牧草营养质量相关的概念 | 第84-86页 |
二、 确定评价指标和采集原始数据 | 第86-87页 |
三、 用主成分分析评价牧草营养价值 | 第87-91页 |
四、 用聚类分析评价牧草营养质量 | 第91-93页 |
五、 吉林西部草原生态环境评价结果分析 | 第93-94页 |
第六节 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分析 | 第94-98页 |
一、 具体情况 | 第94-96页 |
二、 原因分析 | 第96-98页 |
第七节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第五章 专家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 第99-118页 |
第一节 专家系统的发展简史 | 第99-103页 |
一、 专家系统的概念 | 第99-100页 |
二、 专家系统的发展史 | 第100-103页 |
第二节 专家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 第103-109页 |
一、 专家系统的结构 | 第103-107页 |
二、 专家系统的特点 | 第107页 |
三、 专家系统的分类 | 第107-109页 |
四、 专家系统的功能 | 第109页 |
第三节 专家系统的应用概况 | 第109-113页 |
一、 比较典型的专家系统应用 | 第109-112页 |
二、 我国对专家系统的应用 | 第112-113页 |
第四节 专家系统开发工具研究现状 | 第113-115页 |
第五节 研究专家系统的意义 | 第115-116页 |
第六节 开发草原生态环境专家系统的必要性 | 第116-117页 |
第七节 本章小结 | 第117-118页 |
第六章 草原生态环境专家系统的开发 | 第118-134页 |
第一节 草原生态环境专家系统的开发条件 | 第118-120页 |
一、 草原生态环境专家系统的定义与实现 | 第118-120页 |
二、 系统建立所需硬件环境 | 第120页 |
三、 系统建立所需软件环境 | 第120页 |
第二节 草原生态环境专家系统总体设计 | 第120-122页 |
一、 建立专家系统的要点 | 第120-121页 |
二、 专家系统与评价模型之间的关系 | 第121页 |
三、 草原生态环境专家系统设计目的和要求 | 第121-122页 |
第三节 草原生态环境专家系统的设计思路 | 第122-129页 |
一、 专家系统基本结构的设计思路 | 第122-123页 |
二、 数据结构的设计思路 | 第123页 |
三、 知识库的设计思路 | 第123-125页 |
四、 开发语言的选择 | 第125-126页 |
五、 推理机的设计 | 第126-128页 |
六、 测试规则及冲突消解 | 第128页 |
七、 用户界面的开发 | 第128页 |
八、 系统的开发阶段 | 第128-129页 |
第四节 草原生态环境专家系统的结构 | 第129-133页 |
一、 草原生态环境专家系统的核心构造 | 第129-130页 |
二、 草原生态环境现状数据库的结构 | 第130-131页 |
三、 草原生态环境领域专家知识库的结构 | 第131页 |
四、 推理机构 | 第131-132页 |
五、 人机接口界面程序 | 第132页 |
六、 动态知识翻译 | 第132页 |
七、 综合数据库 | 第132-133页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133-134页 |
第七章 草原生态环境专家系统的功能与应用 | 第134-177页 |
第一节 草原生态环境专家系统的功能简介 | 第134-149页 |
一、 专家系统的欢迎界面和主页面简介 | 第134页 |
二、 控制菜单 | 第134页 |
三、 吉林西部草原生态环境菜单 | 第134-136页 |
四、 草原生态环境评价菜单 | 第136-147页 |
五、 草原生态环境恶化与综合修复技术 | 第147-148页 |
六、 相关软件菜单 | 第148页 |
七、 帮助菜单 | 第148-149页 |
第二节 草原生态环境专家系统的程序设计 | 第149-162页 |
一、 程序设计规划书的产生 | 第149页 |
二、 知识库中C语言的实现 | 第149-153页 |
三、 推理机的构建及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 | 第153-162页 |
四、 系统的解释与帮助设计 | 第162页 |
五、 系统的不足以及需改进之处 | 第162页 |
第三节 草原生态环境专家系统的应用前景 | 第162-163页 |
一、 草原生态环境研究的迫切性 | 第162-163页 |
二、 草原生态环境评价专家不足的现状 | 第163页 |
三、 适用人群 | 第163页 |
第四节 草原生态环境综合修复技术 | 第163-175页 |
一、 草原生态环境修复的基本原则 | 第164页 |
二、 加强管理,提高认识 | 第164-165页 |
三、 自然封育改良技术 | 第165页 |
四、 工程措施--灌排技术 | 第165页 |
五、 物理改良方法与技术 | 第165页 |
六、 化学改良方法与技术 | 第165页 |
七、 生物改良与技术--黄花草木樨种植工程 | 第165-175页 |
(一) 黄花草木樨种植试验 | 第166-168页 |
(二) 土壤改良的效果和机理 | 第168-175页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175-17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77-179页 |
参考文献 | 第179-191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191-192页 |
致 谢 | 第192-193页 |
摘 要 | 第193-1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