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园艺论文--果树园艺论文--杂果类论文--枣论文

酸枣适应干旱的生理特征和氧化还原特征物质研究

致谢第4-5页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1页
缩略词第16-18页
第1章 绪论第18-36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8-19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9-36页
        1.2.1 植物形态解剖特征与干旱适应第19-21页
        1.2.2 植物光合作用与干旱适应第21-22页
        1.2.3 干旱与植物的活性氧(ROS)代谢第22-26页
        1.2.4 氧化还原(REDOX)特征物质第26-29页
        1.2.5 氧化还原核心物质谷胱甘肽代谢第29-31页
        1.2.6 氧化还原核心物质抗坏血酸代谢第31-32页
        1.2.7 干旱下植物抗坏血酸和谷胱甘代谢第32-34页
        1.2.8 黄土高原酸枣研究现状第34-36页
第2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36-51页
    2.1 研究内容第36-37页
        2.1.1 两种源酸枣叶片形态、组织解剖学以及干旱下生长、水分利用分析第36页
        2.1.2 干旱胁迫下两种源地酸枣叶绿素荧光、光合生理分析第36页
        2.1.3 两种源地酸枣干旱下叶片活性氧代谢和抗氧化系统比较分析第36-37页
        2.1.4 两种源地酸枣干旱下氧化还原特征及代谢系统分析比较第37页
        2.1.5 酸枣不同组织部位氧化还原特征、活性氧及抗氧化系统分析比较第37页
        2.1.6 环境氧化或还原状态改变对酸枣悬浮组织细胞代谢的影响第37页
    2.2 研究方法第37-51页
        2.2.1 试验材料第37-39页
        2.2.2 试验设计第39-41页
        2.2.3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41-50页
        2.2.4 数据分析第50-51页
第3章 两种源地酸枣叶片形态组织解剖学以及干旱下生长和水分利用分析第51-59页
    3.1 叶片形态和解剖第51-54页
    3.2 干旱下生长和水分利用第54-55页
    3.3 讨论与小结第55-59页
        3.3.1 酸枣叶与干旱适应性第56-57页
        3.3.2 生长和水分利用第57-58页
        3.3.3 小结第58-59页
第4章 干旱胁迫下两种源地酸枣光合生理第59-70页
    4.1 干旱胁迫下光合光响应曲线第60-61页
    4.2 干旱胁迫下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率光响应曲线第61-62页
    4.3 干旱胁迫过程中光合生理参数第62-64页
    4.4 干旱胁迫过程中叶绿素荧光参数第64-66页
    4.5 讨论与小结第66-70页
        4.5.1 光合光响应参数与酸枣生态适应性第66-67页
        4.5.2 干旱下酸枣光合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化与生态适应性第67-68页
        4.5.3 小结第68-70页
第5章 干旱胁迫下两种源地酸枣活性氧水平和抗氧化酶分析第70-83页
    5.1 活性氧和膜脂过氧化水平第71-72页
    5.2 抗氧化酶水平第72-74页
    5.3 非酶抗氧化剂含量变化第74-76页
    5.4 主成分分析(PCA)第76-77页
    5.5 讨论与小结第77-83页
        5.5.1 干旱下ROS水平变化第77-78页
        5.5.2 干旱下抗氧化酶活变化第78-80页
        5.5.3 干旱下非酶抗氧化剂第80-81页
        5.5.4 小结第81-83页
第6章 干旱下两种源地酸枣氧化还原特征分析比较第83-94页
    6.1 PEG渗透胁迫对两种源酸枣幼苗的生长影响第84-87页
    6.2 PEG渗透胁迫对两种源酸枣幼苗ASC和GSH状态的影响第87页
    6.3 PEG渗透胁迫对两种源酸枣幼苗NAD和NADP状态的影响第87-88页
    6.4 PEG渗透胁迫对两种源酸枣幼苗总巯醇水平影响第88-90页
    6.5 讨论与小结第90-94页
        6.5.1 生长影响第90页
        6.5.2 ASC库影响第90页
        6.5.3 GSH库影响第90-92页
        6.5.4 NAD(P)库影响第92-93页
        6.5.5 小结第93-94页
第7章 抗坏血酸和谷胱甘肽代谢途径部分关键酶基因片断的克隆第94-106页
    7.1 引物设计与筛选结果第94-95页
    7.2 基因片段的扩增与测序结果第95-96页
    7.3 序列同源比对与进化树分析第96-101页
    7.4 q RT-PCR特异引物设计第101-106页
第8章 干旱下参与谷胱甘肽-抗坏血酸代谢关键酶活性及基因转录响应的比较第106-117页
    8.1 GSH代谢相关的酶活性第107-108页
    8.2 GSH代谢相关的酶m RNA水平第108-109页
    8.3 ASC代谢相关酶活性第109-110页
    8.4 ASC代谢相关酶m RN A水平第110-112页
    8.5 讨论与小结第112-117页
        8.5.1 ASC-GSH循环途径酶活性与转录水平第112-115页
        8.5.2 ASC和GSH合成途径关键酶活性与转录水平第115-116页
        8.5.3 小结第116-117页
第9章 酸枣不同组织部位的氧化还原特征、活性氧代谢及抗氧化系统第117-130页
    9.1 酸枣幼苗不同部位活性氧水平第117-118页
    9.2 酸枣幼苗不同部位抗氧化酶活性第118-120页
    9.3 酸枣幼苗不同部位NAD(H)第120-121页
    9.4 酸枣幼苗不同部位NADP(H)第121-122页
    9.5 酸枣幼苗不同部位ASC和DHA第122-123页
    9.6 酸枣幼苗不同部位GSH和GSSG第123-124页
    9.7 总的蛋白和非蛋白巯基含量变化第124-125页
    9.8 讨论与小结第125-130页
        9.8.1 ROS水平与组织部位第125-126页
        9.8.2 抗氧化酶与组织部位第126-127页
        9.8.3 氧化还原特征与组织部位第127-128页
        9.8.4 小结第128-130页
第10章 氧化还原物质对组织细胞代谢的影响第130-137页
    10.1 氧化还原物质对酸枣组织生长的影响第131-132页
    10.2 氧化还原物质对氮代谢相关物质的影响第132-133页
    10.3 氧化还原物质对碳代谢相关物质的影响第133-134页
    10.4 讨论与小结第134-137页
第11章 主要结论及展望第137-141页
    11.1 主要结论第137-140页
    11.2 展望第140-141页
参考文献第141-158页
附录第158-159页
作者简介第159-160页

论文共1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产地和种源因素对黄芩苍术生长及药材质量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新媒体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