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4页 |
一、问题的缘起 | 第9-10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一)文献研究法 | 第12-13页 |
(二)比较研究法 | 第13页 |
(三)案例分析法 | 第13-14页 |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4-22页 |
一、概念解读 | 第14-17页 |
(一)社会组织 | 第14-15页 |
(二)政府职能 | 第15-17页 |
(三)职能转移与承接 | 第17页 |
二、理论基础 | 第17-22页 |
(一)公民参与理论 | 第17-18页 |
(二)政府体制改革理论 | 第18-20页 |
(三)治理理论 | 第20-22页 |
第二章 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职能的理论与实践 | 第22-42页 |
一、地方政府职能现状 | 第22-28页 |
(一)地方政府职能的顶层设计 | 第22-25页 |
(二)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推进历程 | 第25-27页 |
(三)地方政府职能执行的基本现状 | 第27-28页 |
二、政府职能转移与社会组织承接 | 第28-34页 |
(一)政府职能的转变内含政府职能转移 | 第29-31页 |
(二)政府职能有限之余将由社会组织承接 | 第31-32页 |
(三)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职能的主要方式 | 第32-34页 |
三、当下各地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职能的实践 | 第34-42页 |
(一)北京培育枢纽型社会组织 | 第34-36页 |
(二)上海推行政社分开 | 第36-38页 |
(三)杭州重视社会复合主体功能 | 第38-39页 |
(四)苏州推行政社互动 | 第39-42页 |
第三章 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职能的困境与原因分析 | 第42-52页 |
一、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职能的困境 | 第42-47页 |
(一)社会组织主体发育不良 | 第42-44页 |
(二)地方政府职能转移的面目不清 | 第44-45页 |
(三)社会基础与社会氛围不配套 | 第45-47页 |
二、原因分析 | 第47-52页 |
(一)市场经济不成熟制约了社会组织发展的先进性 | 第47-48页 |
(二)行政体制改革滞缓影响了政府职能转移的合法性 | 第48-49页 |
(三)法治不健全阻碍了职能转移与承接的规范性 | 第49-50页 |
(四)文化氛围缺失无法支持社会组织承接的合理性 | 第50-52页 |
第四章 社会组织承接地方政府职能的对策建议 | 第52-66页 |
一、政府职能转移法治化 | 第52-56页 |
(一)准确划清政府职能边界 | 第52-53页 |
(二)明确政府职能转移分类 | 第53-55页 |
(三)分步推进职能转移进程 | 第55-56页 |
二、社会组织发育自治化 | 第56-59页 |
(一)培育与发育相结合是社会组织自治发展的必由之路 | 第56-58页 |
(二)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职能需要政府主动配合 | 第58页 |
(三)社会组织自身完善的公益化、合理化与有序化 | 第58-59页 |
三、民众公共参与规范化 | 第59-66页 |
(一)提升公共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 | 第59-61页 |
(二)健全公共参与的法律制度保障 | 第61-62页 |
(三)推进公共参与机制合理化、多样化与制度化 | 第62-63页 |
(四)营造政民协同治理的文化氛围 | 第63-66页 |
结论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