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1 引言 | 第8-19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 1.2 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0-12页 |
| 1.3.1 研究的基本方法 | 第10-11页 |
| 1.3.2 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2-17页 |
| 1.4.1 即时通讯软件 | 第12-14页 |
| 1.4.2 新生代产业工人 | 第14-16页 |
| 1.4.3 群体凝聚力 | 第16-17页 |
| 1.5 研究意义 | 第17-19页 |
| 1.5.1 理论意义 | 第17页 |
| 1.5.2 实践意义 | 第17-19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19-27页 |
| 2.1 互联网对新生代产业工人集体行动影响的相关研究 | 第19-21页 |
| 2.2 即时通讯软件对人际关系影响的相关研究 | 第21-24页 |
| 2.2.1 即时通讯软件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方式的相关研究 | 第21-23页 |
| 2.2.2 即时通讯软件对人际关系影响局限性的相关研究 | 第23-24页 |
| 2.3 群体凝聚力的相关研究 | 第24-27页 |
| 2.3.1 国外关于群体凝聚力问题的研究综述 | 第24-25页 |
| 2.3.2 国内关于群体凝聚力问题的研究综述 | 第25-27页 |
| 3 即时通讯软件对新生代产业工人群体凝聚力影响的理论框架 | 第27-35页 |
| 3.1 关于即时通讯软件对人际关系影响的测量方法回顾 | 第27-29页 |
| 3.2 群体凝聚力在本研究中的测量方法 | 第29-30页 |
| 3.3 即时通讯软件对群体凝聚力影响的理论框架 | 第30-35页 |
| 3.3.1 社会临场感 | 第30-31页 |
| 3.3.2 即时通讯软件对新生代产业工人群体凝聚力影响的理论依据 | 第31-34页 |
| 3.3.3 本研究的研究假设 | 第34-35页 |
| 4 即时通讯软件对新生代产业工人群体凝聚力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35-45页 |
| 4.1 研究量表设计 | 第35-36页 |
| 4.2 F精密电子有限公司的基本情况 | 第36-38页 |
| 4.3 调查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 第38页 |
| 4.4 收集数据与相关性分析 | 第38-45页 |
| 4.4.1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8-40页 |
| 4.4.2 相关数据的因子分析 | 第40-43页 |
| 4.4.3 相关数据的回归分析 | 第43-45页 |
|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45-49页 |
| 5.1 研究结论 | 第45-46页 |
| 5.2 本研究的政策建议 | 第46-47页 |
| 5.3 研究局限及对未来研究展望 | 第47-49页 |
| 5.3.1 研究局限 | 第47-48页 |
| 5.3.2 未来研究展望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4页 |
| 附录 | 第54-56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56-57页 |
| 后记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