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中高职衔接比较研究与启示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3页 |
第一节 问题提出 | 第10-12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2-20页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9页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第19-20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0-21页 |
一、基本思路 | 第20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第四节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1-23页 |
一、职业教育 | 第21页 |
二、中等职业教育 | 第21-22页 |
三、高等职业教育 | 第22页 |
四、中高职衔接 | 第22-23页 |
第二章 中国中高职衔接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 第23-33页 |
第一节 中国中高职衔接的现状 | 第23-28页 |
一、中高职衔接的主要模式 | 第23-24页 |
二、中高职衔接的培养目标 | 第24-26页 |
三、中高职衔接的课程设置 | 第26-28页 |
四、中高职衔接的学制结构 | 第28页 |
第二节 中国中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8-33页 |
一、中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 | 第28-30页 |
二、原因分析 | 第30-33页 |
第三章 美国中高职衔接的形式与特点 | 第33-40页 |
第一节 美国中高职衔接的内涵与形式 | 第33-36页 |
一、美国中高职衔接的内涵 | 第33-34页 |
二、美国中高职衔接的主要形式 | 第34-36页 |
第二节 美国中高职衔接的特点 | 第36-40页 |
一、连贯的中高职培养目标 | 第37-38页 |
二、合理的中高职课程设计 | 第38页 |
三、多样的中高职招考渠道 | 第38-39页 |
四、规范的中高职政策法规 | 第39-40页 |
第四章 中美中高职衔接的比较 | 第40-48页 |
第一节 中美中高职衔接的相同之处 | 第40-42页 |
一、衔接的理论依据相同 | 第40-41页 |
二、衔接的手段相同 | 第41-42页 |
第二节 中美中高职衔接的不同之处 | 第42-46页 |
一、课程衔接不同 | 第42-43页 |
二、目标衔接不同 | 第43-44页 |
三、衔接模式不同 | 第44-45页 |
四、保障中高职衔接的外部条件不同 | 第45-46页 |
第三节 中美中高职衔接产生差异的原因 | 第46-48页 |
一、不同的管理制度 | 第46-47页 |
二、不同的办学制度 | 第47页 |
三、不同的经费来源渠道 | 第47-48页 |
第五章 美国中高职衔接对我国的启示 | 第48-57页 |
第一节 对我国中高职衔接的反思 | 第48-50页 |
一、“形式衔接”向“内涵衔接”的转变 | 第48-49页 |
二、中高职衔接课程分段的处理 | 第49-50页 |
三、就业导向与中高职衔接矛盾的化解 | 第50页 |
第二节 美国中高职衔接对我国的启示 | 第50-57页 |
一、设定连贯的中高职培养目标 | 第51页 |
二、构建贯通的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 | 第51-53页 |
三、拓宽中高职衔接的招生渠道 | 第53-54页 |
四、健全和完善中高职衔接的法律保障体系 | 第54-55页 |
五、建立完善学分转换制度 | 第55-57页 |
结语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