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语表 | 第4-5页 |
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前言 | 第9-11页 |
文献综述 | 第11-22页 |
1. 中医对RA的认识 | 第11-14页 |
1.1 医家对"痹"的阐述 | 第11页 |
1.2 中医对RA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1-13页 |
1.3 中药治疗 | 第13-14页 |
2. RA的西医研究进展 | 第14-22页 |
2.1 西医对RA的认识 | 第14页 |
2.2 西医对RA病因的认识 | 第14-15页 |
2.3 细胞因子对RA的影响 | 第15-16页 |
2.4 RA骨破坏发生机理 | 第16-17页 |
2.5 临床分型 | 第17页 |
2.6 临床表现 | 第17-19页 |
2.7 治疗 | 第19-22页 |
研究方案 | 第22-25页 |
1. 一般资料 | 第22页 |
1.1 病例来源 | 第22页 |
1.2 研究对象的选取 | 第22页 |
2. 研究方法 | 第22-25页 |
2.1 分组与用药 | 第22-23页 |
2.2 观察指标 | 第23页 |
2.3 疗效评价标准 | 第23页 |
2.4 安全性及不良反应 | 第23页 |
2.5 统计方法 | 第23-25页 |
研究结果 | 第25-28页 |
1. 完成情况 | 第25页 |
2. 一般资料数据分析 | 第25页 |
3. 中医各项症候积分 | 第25-26页 |
4. 中医证候总积分 | 第26页 |
5.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 | 第26-27页 |
6. 血清NF-κBp65、IL-1、TNF-α、IL-6和IL-8含量 | 第27页 |
7. 安全性指标 | 第27-28页 |
讨论 | 第28-36页 |
1. 中医讨论 | 第28-32页 |
2. 西医讨论 | 第32-35页 |
2.1. NF-κB与RA | 第32-33页 |
2.2. RA与炎性细胞因子 | 第33-35页 |
3. 展望 | 第35-36页 |
结论 | 第36-37页 |
致谢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5页 |
附录 | 第45-50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50-52页 |
个人简历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