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研究
摘要 | 第10-11页 |
英文摘要 | 第11-12页 |
1 前言 | 第13-20页 |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 第13-14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4 研究的思路、内容和方法 | 第18-20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8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20-25页 |
2.1 农村职业教育的相关概念 | 第20-21页 |
2.1.1 职业教育 | 第20页 |
2.1.2 农村职业教育 | 第20-21页 |
2.1.3 农村职业教育与相近概念区分 | 第21页 |
2.2 农村职业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1-25页 |
2.2.1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理论 | 第21-22页 |
2.2.2 人力资本理论 | 第22-23页 |
2.2.3 公共产品理论 | 第23-24页 |
2.2.4 职业教育理论 | 第24-25页 |
3 黑龙江省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25-38页 |
3.1 黑龙江省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及相关内容 | 第25-28页 |
3.1.1 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 第25-26页 |
3.1.2 农村职业教育的地位 | 第26-27页 |
3.1.3 农村职业教育的体系 | 第27-28页 |
3.1.4 农村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 | 第28页 |
3.2 黑龙江农村职业教育现状 | 第28-33页 |
3.2.1 正规农村职业教育情况 | 第28-32页 |
3.2.2 非正规农村职业教育情况 | 第32-33页 |
3.3 黑龙江省农村职业教育的问题分析 | 第33-38页 |
3.3.1 正规农村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不够完善 | 第33-34页 |
3.3.2 正规农村职业教育教育体制不够完备 | 第34-35页 |
3.3.3 正规农村职业教育课程设置衔接不畅 | 第35页 |
3.3.4 正规农村职业教育实习基地建设不够完善 | 第35-36页 |
3.3.5 正规农村职业教育认可度较低 | 第36页 |
3.3.6 非正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滞后 | 第36-38页 |
4 国外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及借鉴 | 第38-44页 |
4.1 国外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 | 第38-41页 |
4.1.1 美国农村职业教育 | 第38-39页 |
4.1.2 德国农村职业教育 | 第39页 |
4.1.3 日本农村职业教育 | 第39-40页 |
4.1.4 澳大利亚农村职业教育 | 第40-41页 |
4.2 国外农村职业教育的经验总结 | 第41-42页 |
4.2.1 完备的职业教育体系 | 第41页 |
4.2.2 健全的法律法规保障和质量监管体系 | 第41页 |
4.2.3 严格的入学资格和完善的服务保障体系 | 第41-42页 |
4.3 国外的经验对黑龙江省农村职业教育的启示 | 第42-44页 |
5 黑龙江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措施 | 第44-49页 |
5.1 增加农村职业教育投入 | 第44页 |
5.1.1 政府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 | 第44页 |
5.1.2 借助社会力量增加农村职业教育投入 | 第44页 |
5.2 加强正规农村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 第44-45页 |
5.2.1 提高对教师的吸引力 | 第44-45页 |
5.2.2 注重教师培训 | 第45页 |
5.2.3 完善教师考核制度 | 第45页 |
5.3 完善正规农村职业教育课程设置 | 第45-47页 |
5.3.1 提高专业设置的衔接性 | 第45-46页 |
5.3.2 专业设置适应社会发展 | 第46页 |
5.3.3 提高实习基地使用率 | 第46-47页 |
5.4 提高正规农村职业教育的认可度 | 第47-48页 |
5.4.1 加大农村职业教育宣传力度 | 第47页 |
5.4.2 转变农村职业教育办学理念 | 第47-48页 |
5.5 充分发挥非正规农村职业教育的作用 | 第48-49页 |
6 结论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附录 | 第53-5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