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刑法论文--分则论文

网络诽谤犯罪的认定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引言第7页
第一章 网络诽谤犯罪的概述第7-13页
    第一节 网络诽谤犯罪的基本特征第7-9页
    第二节 网络诽谤犯罪的类型第9-11页
        一、“过失诽谤”型第9-10页
        二、博取关注型第10页
        三、恶意中伤型第10页
        四、破坏商誉型第10页
        五、网络监督型第10-11页
    第三节 国内外关于网络诽谤的相关规定第11-13页
        一、域外关于网络诽谤的相关规定第11-12页
        二、我国关于网络诽谤的相关规定第12-13页
第二章 网络诽谤犯罪客观方面的认定第13-19页
    第一节 捏造或篡改而散布的行为第13-17页
        一、“捏造”的理解第13-14页
        二、“篡改”的理解第14页
        三、“散布”的理解第14-15页
        四、“捏造”和“散布”的关系第15-17页
    第二节 明知而散布行为之“情节恶劣”第17页
    第三节 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之“情节严重”第17-19页
        一、“诽谤信息被点击、浏览或转发”的理解第18页
        二、“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的理解和认定第18-19页
第三章 网络诽谤犯罪主体的认定第19-23页
    第一节 网络服务管理者第19-21页
    第二节 客户第21页
    第三节 网络公关公司第21页
    第四节 网络水军第21-22页
    第五节 新闻媒体第22-23页
第四章 网络诽谤犯罪主观方面的认定第23-25页
    第一节 诽谤罪之故意的理解第23页
    第二节 明知而散布行为之“明知”的理解第23-24页
    第三节 不构成诽谤罪之故意的情形第24-25页
        一、以检举为目的的“诽谤”第24-25页
        二、无意的中伤他人第25页
第五章 网络诽谤犯罪入罪标准规定的不足和完善第25-30页
    第一节 以点击、浏览、转发的次数作为量化的标准第25-28页
    第二节 将单位纳入诽谤罪的范畴第28页
    第三节 “公共人物原则”的引入第28-30页
致谢第30-31页
参考文献第31-32页

论文共3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连续与分立K-Al13硫酸盐的制备和晶体结构分析及聚铝溴化物体系相图绘制
下一篇:大数据网络时代推进群众路线的原则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