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介入流动儿童同辈群体交往研究--基于L的个案分析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导论 | 第9-20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9-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1.4 概念界定 | 第17-20页 |
2 研究设计 | 第20-25页 |
2.1 研究思路 | 第20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2.3 资料收集方法 | 第21页 |
2.4 理论基础 | 第21-25页 |
3 个案的分析与诊断 | 第25-38页 |
3.1 个案情况分析 | 第25-28页 |
3.2 案主的心理社会诊断 | 第28-29页 |
3.3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介入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 第29-30页 |
3.4 个案工作介入前的问题与需求评估 | 第30-35页 |
3.5 个案工作介入方案 | 第35-38页 |
4 直接服务方法在促进同辈群体交往中的应用 | 第38-43页 |
4.1 非反应式沟通技术 | 第38-41页 |
4.2 反应式沟通技术 | 第41-43页 |
5 间接治疗程序在促进同辈群体交往中的应用 | 第43-48页 |
5.1 同辈群体是重要一环 | 第44-46页 |
5.2 社区是资源的展现平台 | 第46-48页 |
6 评估与结论 | 第48-52页 |
6.1 个案评估 | 第48-51页 |
6.2 研究结论 | 第51-52页 |
7 反思与总结 | 第52-56页 |
7.1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应用的反思 | 第52页 |
7.2 流动儿童个案工作服务模式的选择 | 第52-54页 |
7.3 个案工作中的重要影响技巧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附录1 调查问卷 | 第59-61页 |
附录2 访谈提纲 | 第61-62页 |
附录3 访谈对象信息 | 第62-63页 |
附录4 量表(学生版) | 第63-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