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3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第12-14页 |
一、我国区域中心城市全面进入大都市区化的发展阶段 | 第12-13页 |
二、行政壁垒导致政府在规划管理等方面的不适应 | 第13页 |
三、整合城市是沈阳大都市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 第13-14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第14-19页 |
一、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二、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三、研究述评 | 第19页 |
第三节 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19-21页 |
一、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21-23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二、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框架 | 第23-33页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3-24页 |
一、大都市区 | 第23页 |
二、城市 | 第23-24页 |
三、城市/区域整合 | 第24页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第24-26页 |
一、大都市区界定的理论基础 | 第24页 |
二、大都市区空间扩展的理论基础 | 第24-25页 |
三、城市整合的理论基础 | 第25-26页 |
第三节 理论框架 | 第26-31页 |
一、大都市区空间的认知 | 第26-27页 |
二、大都市区的空间扩展 | 第27-30页 |
三、城市整合 | 第30-31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三章 沈阳大都市区的界定 | 第33-48页 |
第一节 沈阳大都市区形成的背景 | 第33-34页 |
一、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催生了新的地域现象 | 第33页 |
二、国家及省域战略支持 | 第33-34页 |
三、沈阳自身发展诉求 | 第34页 |
第二节 沈阳大都市区的发展基础 | 第34-35页 |
一、地理环境基础 | 第34页 |
二、经济发展基础 | 第34-35页 |
三、社会人文基础 | 第35页 |
第三节 沈阳大都市区的空间界定 | 第35-47页 |
一、界定方法选择 | 第35-36页 |
二、数据来源及处理 | 第36-38页 |
三、三种方法下的沈阳大都市区空间范围 | 第38-44页 |
四、沈阳大都市区的界定范围探讨 | 第44-47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沈阳大都市区的空间扩展 | 第48-67页 |
第一节 沈阳大都市区的发展阶段 | 第48-52页 |
一、数据来源及处理 | 第48页 |
二、沈阳大都市区各年份的范围界定 | 第48-50页 |
三、沈阳大都市区空间扩展的阶段 | 第50-52页 |
第二节 沈阳大都市区的空间扩展的规模和方向 | 第52-56页 |
一、数据来源及处理 | 第52页 |
二、建设用地在空间上的扩展规模 | 第52-53页 |
三、建设用地在空间上的扩展方向 | 第53-56页 |
第三节 沈阳大都市区的空间扩展特征 | 第56-59页 |
一、特征数据选取和处理 | 第56-57页 |
二、沈阳大都市区的空间扩展特征 | 第57-59页 |
第四节 空间扩展的影响因素 | 第59-65页 |
一、非政府因素 | 第59-63页 |
二、政府因素 | 第63-64页 |
三、指标体系建立 | 第64-65页 |
第五节 沈阳大都市区空间扩展的讨论 | 第65-66页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五章 沈阳大都市区城市整合的基础 | 第67-103页 |
第一节 沈阳大都市区城市整合发展的必要性 | 第68-71页 |
一、整合的现实意义 | 第68-69页 |
二、整合的必要性 | 第69-71页 |
第二节 沈阳大都市区城市整合发展的可能性 | 第71-78页 |
一、地缘临近,人文相亲 | 第71-72页 |
二、城市资源优势各异,互为依存 | 第72-73页 |
三、工业化发展阶段匹配,产业门类互为依靠,互补性较强 | 第73-77页 |
四、文化同源,一脉相承 | 第77-78页 |
第三节 沈阳大都市区城市整合发展的要素 | 第78-88页 |
一、经济要素 | 第78-82页 |
二、空间要素 | 第82-86页 |
三、制度要素 | 第86页 |
四、社会与文化要素 | 第86-87页 |
五、生态要素 | 第87-88页 |
第四节 已有规划实践 | 第88-98页 |
一、沈阳经济区总体发展规划 | 第88-93页 |
二、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 第93-94页 |
三、沈阳——抚顺整合相关规划 | 第94-97页 |
四、沈阳——本溪整合相关规划 | 第97-98页 |
第五节 规划实施现状及评价 | 第98-102页 |
一、规划实施现状 | 第98-99页 |
二、规划实施效果评价 | 第99-100页 |
三、沈阳大都市区城市整合发展壁垒 | 第100-102页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102-103页 |
第六章 沈阳大都市区城市整合的模式、发展重点及路径 | 第103-121页 |
第一节 整合原则与目标 | 第103-105页 |
一、整合原则 | 第103-104页 |
二、整合目标 | 第104-105页 |
第二节 沈阳大都市区与城市整合模式的选择 | 第105-108页 |
一、几种较为成熟的城市整合模式 | 第105-107页 |
二、沈阳大都市区城市整合模式——雁行模式 | 第107-108页 |
第三节 沈阳大都市区城市整合发展重点方面 | 第108-117页 |
一、经济:产业与市场的双重整合 | 第109-112页 |
二、空间:从点轴到网络 | 第112-114页 |
三、社会文化:地方认同和地方性的寻求与创造 | 第114页 |
四、制度:大都市区管治框架下的整合 | 第114-115页 |
五、生态:从源头控制、保护与修复 | 第115-117页 |
第四节 整合途径 | 第117-120页 |
一、认知层面:政府、企业与居民的认识转变 | 第117-118页 |
二、规划层面:多规合一与单元引导 | 第118-119页 |
三、技术层面:加快信息化,建设智慧城市区域 | 第119-120页 |
四、制度层面:区划调整与政策导向 | 第120页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120-121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121-125页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121-123页 |
第二节 本文主要创新点 | 第123页 |
第三节 进一步研究展望 | 第123-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31页 |
致谢 | 第131-132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