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7页 |
1.1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5页 |
1.2.1 关于气藏产水的来源研究现状 | 第8-9页 |
1.2.2 关于边底水气藏的锥进规律的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3 具有大裂缝的异常高压气藏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4 裂缝性有水气藏气井产水特征 | 第13页 |
1.2.5 裂缝性有水气藏开发技术研究 | 第13-15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第2章 裂缝性气藏水侵模式与影响因素分析 | 第17-23页 |
2.1 裂缝介质发育特点 | 第17-18页 |
2.2 具有裂缝特征的气藏水侵机理 | 第18-20页 |
2.3 具有大裂缝的气藏产水规律影响因素 | 第20-2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3章 大尺度裂缝模拟方法选择及适应性分析 | 第23-40页 |
3.1 大裂缝模拟方法 | 第23-29页 |
3.1.1 双重介质描述方法 | 第23-27页 |
3.1.2 离散裂缝网络描述方法 | 第27-28页 |
3.1.3 局部网格加密法 | 第28页 |
3.1.4 等效渗流特征法 | 第28-29页 |
3.2 机理模型建立与选择 | 第29-39页 |
3.2.1 四种机理模型建立 | 第31-34页 |
3.2.2 大裂缝描述方法比选 | 第34-39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4章 储层与生产因素对产水规律的影响分析 | 第40-58页 |
4.1 储层因素对产水规律的影响分析 | 第40-54页 |
4.1.1 水体大小 | 第40-41页 |
4.1.2 纵向大裂缝距原始气水界面的距离 | 第41-44页 |
4.1.3 纵向大裂缝到井水平距离 | 第44-47页 |
4.1.4 基质与裂缝渗透率比值对产水规律的影响 | 第47-49页 |
4.1.5 应力敏感对产水规律的影响 | 第49-51页 |
4.1.6 裂缝倾角对产水规律的影响 | 第51-53页 |
4.1.7 不同水侵模式对产水规律的影响 | 第53-54页 |
4.2 生产因素对产水规律的影响分析 | 第54-57页 |
4.2.1 日产气量对产水规律的影响 | 第54-56页 |
4.2.2 射孔位置对产水规律的影响 | 第56-57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5章 气田现场实例分析 | 第58-77页 |
5.1 地质特征 | 第58-60页 |
5.1.1 气田构造 | 第58-59页 |
5.1.2 气藏特征 | 第59页 |
5.1.3 裂缝发育特征 | 第59-60页 |
5.2 单井模型建立 | 第60-62页 |
5.3 KL203(纵窜横侵型) | 第62-68页 |
5.3.1 气井产水概况 | 第62页 |
5.3.2 历史拟合 | 第62-64页 |
5.3.3 目前地层水推进数值模拟及分析 | 第64-67页 |
5.3.4 防水治水措施 | 第67-68页 |
5.4 KL204(纵窜型) | 第68-71页 |
5.4.1 单井模型建立 | 第68-69页 |
5.4.2 目前地层水推进数值模拟及分析 | 第69-71页 |
5.4.3 防水治水措施 | 第71页 |
5.5 KL2-14(横侵型) | 第71-76页 |
5.5.1 气井产水概况 | 第71-72页 |
5.5.2 历史拟合及地层水推进分析 | 第72-75页 |
5.5.3 防水治水措施 | 第75-7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6章 结论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