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欧美科幻电影中人工智能形象背后的人类意识建构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4页 |
1.1 研究背景与缘起 | 第10-12页 |
1.2 概念界定 | 第12-14页 |
1.2.1 人工智能 | 第12页 |
1.2.2 机器人 | 第12-13页 |
1.2.3 人工智能形象 | 第13页 |
1.2.4 图灵测试 | 第13-14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1.4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5 研究设计 | 第17-24页 |
1.5.1 研究对象 | 第17-22页 |
1.5.2 论文架构 | 第22-23页 |
1.5.3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第2章 学科发展史中的人工智能题材电影 | 第24-31页 |
2.1 先于学科诞生的概念想象 | 第24-25页 |
2.2 随学科确立初现类型雏形 | 第25-27页 |
2.3 乐观主义盛行中稍显沉寂 | 第27-28页 |
2.4 研究陷入低谷时渐渐复兴 | 第28-29页 |
2.5 学科高速发展下日益多元 | 第29-31页 |
第3章 银幕上的人工智能形象建构 | 第31-55页 |
3.1 人工智能形象诞生目的的建构分析 | 第31-36页 |
3.1.1 服务人类 | 第33-34页 |
3.1.2 统治与杀戮 | 第34-35页 |
3.1.3 意外诞生 | 第35-36页 |
3.1.4 其他 | 第36页 |
3.2 人工智能形象身体成分建构分析 | 第36-43页 |
3.2.1 全金属人形 | 第39-40页 |
3.2.2 计算机/运行程序/虚拟角色 | 第40-41页 |
3.2.3 金属结构覆盖类人皮肤 | 第41-42页 |
3.2.4 全金属非人形 | 第42页 |
3.2.5 类人肉身 | 第42-43页 |
3.2.6 机械与肉身结合 | 第43页 |
3.3 人工智能形象生产模式建构分析 | 第43-46页 |
3.3.1 泛化形象 | 第44-45页 |
3.3.2 泛化形象中的特定个体 | 第45页 |
3.3.3 特定个体 | 第45-46页 |
3.4 人工智能形象实力级别建构分析 | 第46-50页 |
3.4.1 弱人工智能 | 第47-48页 |
3.4.2 强人工智能 | 第48-49页 |
3.4.3 超人工智能 | 第49-50页 |
3.5 人工智能形象姓名设置建构分析 | 第50-55页 |
3.5.1 以功能命名 | 第51页 |
3.5.2 统一代号 | 第51页 |
3.5.3 个性命名 | 第51-52页 |
3.5.4 神话原型在人工智能形象命名中的运用 | 第52-55页 |
第4章 形象建构背后的人类意识流变 | 第55-71页 |
4.1 人机性别互动关系的演变 | 第55-67页 |
4.1.1 人工智能形象性别建构分析 | 第56-60页 |
4.1.2 人机性别权力地位的颠覆 | 第60-67页 |
4.2 人类中心主义的消解 | 第67-71页 |
4.2.1 人工智能形象结局建构分析 | 第67-69页 |
4.2.2 从恐惧他者转向忧虑自我 | 第69-71页 |
结论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77页 |